阿拉丁: 阿拉丁是搜索引擎公司百度推出的一个通用开放平台,它将接口开放给独特信息数据的拥有者,从而解决现有搜索引擎无法抓取和检索的暗网信息。 阿拉丁计划是新一代搜索引擎。 该命名,寓含着百度的这个平台可以像神灯那样帮助用户实现最便捷地获取信息的愿望。“阿拉丁 ”计划将由百度 创建并于2009年年初面世,相关研发结果也将相继体现到目前的搜索体系之中。 阿拉丁计划旨在超越现有Web内容的限制,对包括众多未纳入搜索引擎检索体系的“暗网”在内的所有信息 进 行更深一步的分析、融合、处理,以使这些信息能最富有效率地被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从而逐步实现“只在一个最为简单的搜索框里面,蕴藏了全人类最为 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目前能被搜索引擎检索到的信息只占所有信息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大部分信息存在于Hidden Web,亦即“暗网”之中。而“暗网”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很多人类信息没有Web化;另一方面即使一些信息Web 化了,也没有纳入搜索引擎的检索体系。正是认识到“暗网”信息的存在和巨大价值 ,百度开始着手启动“阿拉丁平台 ”研发计划,期望能挖掘出更多存在于“暗网”之中的有价值信息,将更多的已知和未知信息分门别类融合,有序纳入搜索体系。 要想了解阿拉丁计划,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暗网”,因为这个计划是宣称要照亮“暗网”,完全改变搜索体验的。 暗网(hidden web)这个概念对于大众很新鲜,但是这是搜索圈里的老话题了。早在2003年就有美国人C·谢尔曼写成了一本学术专著专门讨论这一问题,只不过通常把它 翻译成“看不见”的网站,这本著作已经被译成中文——《“看不见”的网站:Internet专业信息检索指南》,成为信息检索专业的必读书目。 “看不见”的网站就是被搜索引擎覆盖不到的网站,以下就是对这些内容的分类及其原因。 用更加通俗的分类来说,“看不见”的网站只有两种。 一种是技术的原因,很多网站本身不规范、或者说互联网本身缺少统一规则,导致了搜索引擎的爬虫无法识别这些网站内容并抓取,这不是搜索引擎自身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有赖整个网络结构的规范化,而谷歌 正在尝试的“云计算”就是要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谷歌更符合所谓“阿拉丁计划”,只不过谷歌没有这样提而已。 另一个原因则是很多网站根本就不愿意被搜索引擎抓取,比如考虑到版权保护内容、个人隐私内容等等,很多网站都在屏蔽百度、比如最近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优酷也宣布屏蔽百度一样,这更不是搜索引擎能解决的问题了。如果他们能被百度抓取到,就是百度违法了。 所以说,所谓的“阿拉丁计划”不过是拿搜索圈子里一个古老的话题炒剩饭,它的本质就是扩大搜索数据库,这是搜索引擎的常规工作,“最多就是优化过的蜘蛛加上一个新的竞价排名表现界面”(著名互联网博客笨狸语)。
兮賦
阙
[ 结果来源于: http://tool.httpcn.com/ShiCi/So.asp?tid=1&wd=%E5%B8%9D&page=2 ]
阙庭
仙界
仙境
天旷
龙城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边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插羽破天骄
[ 结果来源于: http://tool.httpcn.com/Html/Poem/10/589232254.shtml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 结果来源于: http://tool.httpcn.com/Html/Poem/10/589232254.shtml ]
。【詩·大雅】皇王維辟。【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稱皇帝。【蔡邕·獨斷】皇帝,至尊之稱也。
帝尧
笑叹
◇..慕傛、
〆依然、卑微了咱己
如何准备喝红酒?
红酒平放着储放,软木塞浸泡日久会分解、产生木屑。饮用前一天要直立,让木屑沉淀到瓶底。
注意看,红酒的瓶底向中间凸起,这设计不是为了好拿酒瓶,而是要让木屑沈淀到凹沟。 如何试酒?
先看酒的成色。为了正确观察,把杯子放在白色背景的前方,微微向外倾斜酒杯。注意看是否
有木屑或杂质,同时观察酒的颜色。咖啡色,坏了;紫红色,酒的年纪很轻;暗红,外围带褐黄
色,好酒。再就是闻酒的味道。将杯口整个罩住鼻孔深呼吸。高级的红酒闻起来味道很“厚”,
让人感觉它很浓很复杂,由于鼻子的灵敏度远远超过舌头,因此有时候一杯酒慢慢品了一个
小时,还是感觉香味越来越浓,浓到后来让人有点舍不得喝。闻完了,觉得味道很厚,接著
试饮,浅浅一口,含在口中,用舌尖将酒液推向口腔的四周尽可能让所有味觉细胞都感受一下。
如何倒酒?
高级红酒的酒瓶都有人搜集,因为有的酒标简直就是一幅艺术品。为了避免酒液“流花”酒标,
正确倒酒方法是让酒标的正面朝上此外。年代老的酒(超过8-10年),瓶底一定有木屑,即使
三五年,有的也有木屑。因此倒酒时要小心,除了不可晃动酒瓶,倒到最后,还要留一点在
瓶的肩部。把酒瓶整个倒翻过来试图倒尽最后一滴酒,是不正确的。
如何醒酒?
红酒开瓶以后,看酒的类型、品质,以及成熟程度,先静放15分钟至1个小时,让它与空气
“呼吸”进行化学作用。假如没有耐性,可以直接倒进酒杯(依国际标准,不要超过杯子容量
的三分之一,甚至晃动酒杯,加速酒与空气接触的机率。
晃动酒杯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拿起酒杯向内摇晃,这种方法杯子悬空,要晃动得均匀,得有
点技术;另一种方法,是用食指中指夹住杯脚,整个手掌平贴杯底,将杯底压在桌面如同磨
墨般地旋转,要小力一点,不要让酒洒出杯口。
如何品酒?
昂贵的、好的红酒是艺术品,不要“喝”,而是“品”。每次品之前,先晃动酒杯,再用鼻子
深吸一下,然后浅尝一口,让酒液在口腔保留一段时间,之后才咽下去。
喝红酒的好处
对女士来说,红葡萄酒可以起养颜美容作用。它通过促进新陈代谢、清除氧自由基、营养
皮肤组织,使女士们的皮肤更娇嫩,更具生命活力,更显现出光彩照人的风采。对男士而
言,红葡萄酒可以活血化瘀,祛除疲劳,放松身心,帮助激活免疫神经网络,起到减缓生
殖系统衰老的作用。有资料表明,红葡萄酒还有一定抗癌防癌作用。
红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可以补血、降低血中的胆固醇;
能预防心脏病和高血压。
红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冠心病。
红酒中含有的抗氧化成分,可抗癌、抗衰老及预防血小板凝结成血管阻管。
红酒中含有丰富的酚类化合物,可防止动脉硬化并维持血管的渗透性。
红酒中含有丰富的单宁酸,可预防蛀牙及防止辐射伤害。
饮用红酒对有轻微贫血的女性可养气活血、养颜美容,使皮肤有弹性,并且能使菜肴
中的油质消失,促进胃的消化能力。
[作者]猪头三个人网站: http://www.x86asm.com[最近]2011年,在网络上网友称呼我为老师最多的年份,本人心里暗爽,但事实过于沉重,承受不起这个称呼,还是直接叫我<三哥>或者<猪头三>最好。因此导致今日教师节诞生这篇文章。[回忆]记得2008那年,突发奇想:做了那么多年的编程,为什么不尝试把自己摸索过的学习经验传授给别人呢?说干就干,凭借多年来在IT行业的人脉人气,就有很多人来跟我学习编程,主要是面向非常基础的C语言 C++语言 和 WINDOWS核心编程3个领域来教学.3年过去了,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也知道很多初学者心中的疑惑,耐心地把他们心中的疑惑解开,学习效率倍增.也知道很多初学者学习方式不正确,耐心地帮他们纠正,培养良好的习惯.慢慢的这几年,发现我的教学方式是正确的,学生都掌握的最正确的自学方式,能做到跟我讨论问题还而不是祈求答案.学会了自己去翻书,而不是分来张口衣来伸手.学会了使用google去搜索最佳的答案.[趣闻]近期遇到2~3个学生,兴冲冲的就报名了.报名之前,我一再强调不要冲动,想清楚在报名.结果还是喊着要加入学习群.结果让我大吃一惊,真的什么都不会, 不懂什么叫RAR文件,不懂什么叫ISO文件,不懂什么叫虚拟光驱.结果在安装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的时候,他们是大爷,我是小弟,我得一点一滴教他们安装.目前最小的学生是16岁, 最大的学生40岁.[展望未来]努力做好自己的,走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希望学编程的朋友不要浮躁,你浮躁一时就落后别人一大截. 这不是假话,真的.
DeepMatrix是一款开源的基于Java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的3D多用户系统,通过与VRML/X3D浏览器联合使用,它具备聊天与共享事件的能力。
注意一下,最新版的DeepMatrix是由Java服务器端和独立运行的Java客户端程序。
它的一些新特性包括:
DeepMatrixIP9的客户端可以在Windows和Mac系统上运行,Linux上还未测试化身(Avatar)带有各种身体姿势虚拟世界和backpack物体可以共享时间服务器端持续存储那些共享事件给单个用户对特定共享事件进行单独控制的能力开始致力于实现类似blaxxun中风格的backpack物体,目前还处于demo阶段支持H-Anim规范的化身可以从Java GUI客户端发送文本字符命令到虚拟世界中可以从整个虚拟世界和所以化身发送与接收文本字符聊天内容创建者可以将他们自己的虚拟世界显示或列表于公共服务器上。基于密码控制的管理功能使得在不停止服务器的情况下进行一些特定的更改三层密码安全等级简单易用的虚拟世界导航控制已经集成到了Java GUI客户端中虚拟世界开发者可以自定义DeepMatrixIP9 Java GUI客户端的颜色,并添加锚点按钮或标签用户可以指定虚拟世界作为预选的起始空间终端用户的Bot能力(是否指建造虚拟世界,那不是第二人生)网络聊天日志 这个东西对我而言是份惨痛的记忆,06年毕业的时候选的就是这个方向的职业,可惜竟不了了之。
今天有user反映,Ta的Outlook2007不能插入表格,我过去看了一下Options设置,发现不管是”Plain Text”,”HTML”还是”Rich Text”格式的email,Table按钮都是显示灰色,不可用。上网搜索后发现,原来是,如果只安装outlook2007,不安装office2007其他的套件(Word,Excel,Powerpoint),Table是不能用的,如果确实要插入表格,只能在Excel或者Word里面copy一份表格到outlook。
首先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s),网络地址转换:网络地址转换是在IP地址日益缺乏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地址重用。NAT分为两大类,基本的NAT和NAPT(Network Address/Port Translator)。
最开始NAT是运行在路由器上的一个功能模块。
最先提出的是基本的NAT,它的产生基于如下事实:一个私有网络(域)中的节点中只有很少的节点需要与外网连接(呵呵,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那么这个子网中其实只有少数的节点需要全球唯一的IP地址,其他的节点的IP地址应该是可以重用的。
因此,基本的NAT实现的功能很简单,在子网内使用一个保留的IP子网段,这些IP对外是不可见的。子网内只有少数一些IP地址可以对应到真正全球唯一的 IP地址。如果这些节点需要访问外部网络,那么基本NAT就负责将这个节点的子网内IP转化为一个全球唯一的IP然后发送出去。(基本的NAT会改变IP 包中的原IP地址,但是不会改变IP包中的端口)
关于基本的NAT可以参看RFC 1631
另外一种NAT叫做NAPT,从名称上我们也可以看得出,NAPT不但会改变经过这个NAT设备的IP数据报的IP地址,还会改变IP数据报的TCP/UDP端口。基本NAT的设备可能我们见的不多(呵呵,我没有见到过),NAPT才是我们真正讨论的主角。看下图:
Server S1 18.181.0.31:1235 | ^ Session 1 (A-S1) ^ | | 18.181.0.31:1235 | | v 155.99.25.11:62000 v | | NAT 155.99.25.11 | ^ Session 1 (A-S1) ^ | | 18.181.0.31:1235 | | v 10.0.0.1:1234 v | | Client A 10.0.0.1:1234
有 一个私有网络10.*.*.*,Client A是其中的一台计算机,这个网络的网关(一个NAT设备)的外网IP是155.99.25.11(应该还有一个内网的IP地址,比如 10.0.0.10)。如果Client A中的某个进程(这个进程创建了一个UDP Socket,这个Socket绑定1234端口)想访问外网主机18.181.0.31的1235端口,那么当数据包通过NAT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首先NAT会改变这个数据包的原IP地址,改为155.99.25.11。接着NAT会为这个传输创建一个Session(Session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是TCP,也许Session是由一个SYN包开始,以一个FIN包结束。而UDP呢,以这个IP的这个端口的第一个UDP开始,结束呢,呵呵,也许是几分钟,也许是几小时,这要看具体的实现了)并且给这个Session分配一个端口,比如62000,然后改变这个数据包的源端口为62000。所以本来是(10.0.0.1:1234->18.181.0.31:1235)的数据包到了互联网上变为了(155.99.25.11:62000 ->18.181.0.31:1235)。
一旦NAT创建了一个Session后,NAT会记住62000端口对应的是10.0.0.1的1234端口,以后从 18.181.0.31发送到62000端口的数据会被NAT自动的转发到10.0.0.1上。(注意:这里是说18.181.0.31发送到62000 端口的数据会被转发,其他的IP发送到这个端口的数据将被NAT抛弃)这样Client A就与Server S1建立以了一个连接。
呵呵,上面的基础知识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了,那么下面是关键的部分了。
看看下面的情况:
www.completeplanet.com 隐匿查询
数据库里存储的大量的信息对标准的搜索引擎来说是不可见的,标准的搜索引擎只是索引网站上的内容,从一个链接到另一个链接。 隐匿搜索引擎专门用来搜索被称作Deep Web上的隐藏数据。
* 能查找动态数据库。 * 能在一定数据范围内查询。 * 有很好的帮助文档。
GL库函数
—————————————————————–
使用颜色
—————————————————————–
glShadeModel –选择平面明暗模式或光滑明暗模式
glColor –设置当前颜色
glColorPointer –定义颜色数组
glIndex –设置当前颜色索引
glIndexPointer –定义颜色索引数组
glColorTableEXT –为目标调色板纹理指定调色板的格式和大小
glColorSubTableEXT –指定需要替代的目标纹理调色板的一部分
—————————————————————–
绘制几何图原及物体
—————————————————————–
glVertex –指定顶点
glVertexPointer –定义顶点数据数组
glArrayElement –指定用来绘制顶点的数组元素
glBegin –限定一个或多个图原顶点的绘制
glEnd
glEdgeFlag –指定边界标记
glEdgeFlagv
glPointSize –指定光栅化点的直径
glLineWidth –指定光栅化直线的宽度
glLineStipple –指定点划线
glPolygonMode –选择多边形光栅化模式
glFrontFace –定义正面多边形和反反面多边形
glPolygonStipple –设置多边形点划图
glDrawElements –从数组数据绘制图原
glRect –绘制矩形
—————————————————————–
坐标转换
—————————————————————–
glTranslate –用平移矩阵乘以当前矩阵
glRotate –用旋转矩阵乘以当前矩阵
glScale –用缩放矩阵乘以当前矩阵
glViewport –设置视口
glFrustum –用透视矩阵乘以当前矩阵
glOrtho –用正视矩阵乘以当前矩阵
glClipPlane –指定切割几何物体的平面
—————————————————————–
堆栈操作
—————————————————————–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思维体力)。《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很有代表性。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工作之后的状况就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D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记得很久以前TopLanguage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地讨论“马桶时间”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书柜。(估计很多同学心有戚戚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