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真的不可替代吗?
区块链创造的“自然共识”,证明了在信用本源方面,优于任何的“世俗共识”。“世俗共识”在货币领域的代表,是法定货币。“自然共识”在货币领域的第一个创新尝试,是加密货币。
虽然从信用本源看加密货币完胜了法定货币,但是,是否为“用户”接受,特别是能够被“多少”用户使用,仍需经过“世俗共识”这道门槛。
加密货币所拥有的“自然共识”,是否可以符合逻辑地演化成普遍的“世俗共识”呢?
比特币因为总量有限,挖矿行为对应真实成本,因此被喻为“数字黄金”。
那么,各种分叉的比特币,如BCH(比特币现金)、BTG(比特币黄金)、BTD(比特币钻石),还有以太币、瑞波币、莱特币等林林总总的各类加密货币,甚至代币,种类包括了数十、百、千种原生币、山寨币、衍生币。它们是什么呢?
其实,所有的加密货币,即使数千种“山寨币”,“自然共识”的本源都和比特币是完全等同的。
如果人类确实拥有数千品种的金子,“黄色”或是因为最早被发现、最早被使用、历史最悠久,或是因为崇拜导致,能够在各类金子中脱颖而出,这种世俗共识建立的过程,在初期阶段,特别类似于宗教。
从技术角度来讲,所有的虚拟货币加在一起,其数量是无限的,从而失去了总量有限的前提假设——除非达成了“世俗”的某种共识,导致足够多的人坚持使用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加密货币,才能使总量有限这个前提回归现实。
目前正处于加密货币的早期,比特币现象类似于一种宗教现象。这种世俗崇拜能够传播多远、延续多久,直接影响了比特币短期的价格走向。
在正常预期下,加密货币家族会经历自身的演变和迭代,使其合理性和实用性不断地提升。这意味着崇拜和信仰的色彩会下降,实用主义要素会上升,生态的优势将成为主导。
其实,生态优势已经出现了,比如交易所支持哪类加密货币的交易,代币可以在哪里进行发行,系统运行于什么平台。但这种生态还非常初级,难以称得上是强大的生态闭环。
因此,比特币并非是至高无上、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神物,而将遵从于“世俗”的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