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休战”的汤小铭:要做独立思考的神枪手
汤小铭(左)与画家孙洪敏在谈论绘画创作。 李凌 摄
汤小铭(左)与画家孙洪敏在谈论绘画创作。 李凌 摄
中新网广州1月24日电 题:“永不休战”的汤小铭:要做独立思考的神枪手
中新网记者 李凌
标志性的一字型髭须、深邃坚定的目光、紧握毛笔苍劲有力的手……这是中国著名油画家、岭南美术界领军人物汤小铭的成名作《永不休战》,画家用冷、灰、暗的笔调,强化了鲁迅以笔作匕、战斗到底的特质。46年过去了,坐在轮椅上的汤小铭也未曾“休战”,他说:“艺无止境,我还要从国画、书法中吸取营养,要永远保持做一个能独立思考的神枪手,知道该往哪里打。”
选择油画只为挑战困难
尽管已经79岁,但汤小茗的笑里,总感觉有种童趣的天真。说起当年报考中南美专附中的原因,他说并非从小立志成为一名画家,而是“家里环境不好,附中可以包食包住”。说完转头哈哈一笑,使人愈发感觉到他的率直。
汤小铭近年来创作的国画。 受访者提供 摄
因为对美术的兴趣、更因为努力,汤小铭在附中的成绩非常好,毕业后直接保送广州美院。不用考试但要选专业,他任性地填了“油画、油画、油画”。彼时,美院每年都安排创作课,学生们分赴农村、工矿、部队去体验生活。还是大三学生的汤小铭在中山农村采风时,见到两个小孩在河涌里划着小艇,准备去帮大人割稻谷。这画面让他一下子找到灵感,很快画就了一幅《稻香时节》,画中,小船推着满载金黄稻谷的大船,丰收的喜悦满溢。时至今日,这幅小而精的油画依旧经常出现在广州美院重要的节庆或馆藏作品展览上。
“人可以当物来画,物也可以当人来画。”这句对汤小铭艺术理解启发很大的话,是他的老师王大明说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依然清晰记得恩师的教导:人为什么可以当物来画?因为有些人很伟大,可以赋予他松树、高山、钢铁的物性;有些花草,则可以当成美人、姐妹来画。给物赋予人性,给人赋予特征。
《永不休战》自此一举成名
正是铭记恩师的教导,汤小铭为《永不休战》中的鲁迅,赋予了钢铁、青松般的坚强属性。
汤小铭与他的《永不休战》。 受访者提供 摄
1972年,鲁迅纪念馆要重新布置开放,刚从干校回来的汤小铭被单位派去参与这项工作。在整理资料时,大家发现没有鲁迅晚年的完整照片,于是就让汤小铭画。“真是很开心啊,憋了好几年,终于有画可作了。”汤小铭边说边比划着、笑着,令人感受到他当年的兴奋。
领了任务后,他即刻开始翻阅鲁迅的资料、图片、作品,着手创作草图:鲁迅晚年生病,那就用一张毯子盖在腿上来表现;如何体现战斗?那就握笔写字。
汤小铭认为,创作也需要饥饿感。他把在干校数年积累的激情、饥渴和冲动,都集中在《永不休战》的创作中,所以在绘画时,完全不需要冥思苦想,很快就完成任务。
这幅肖像作品,以写实的手法、精谨的造型、沉稳的色调和娴熟的技巧,刻画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不屈不挠的文坛斗士形象。画中的闹钟、药瓶和厚厚的书籍文稿等细节描绘,均体现出鲁迅先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永不休战》奠定了汤小铭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让他一跃成为油画界的大家,先后担任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协理事等职务。其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即便是如今重新审视,仍然被画界赞绝。
《永不休战》被肯定之后,汤小铭就萌发出一种想法——以肖像为内容、素材、载体,来表现某种主题,随后,他又创作了《满腔热情》《女委员》《孙中山》《白求恩》等优秀作品。
现任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孙洪敏认为,汤小铭的画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画那些已经去世且从未见过的人物时,他总是能根据有限的资料,重新设计人物动态和突出主题的环境,同时用色彩来渲染、刻画时代氛围,让人总以为他曾亲临其境。
胸有成竹懂得取舍强化
“素材在我脑子里。”汤小铭笑着用手指点了点自己的额头。满头的银发,笑起来特别慈祥可亲。
汤小铭在创作国画。 受访者提供 摄
“要有东西积累在脑子里,画起来才得心应手。”汤小铭画风景山水,都是先在脑子进行勾画,然后再下笔。他强调,绝不能把看到的画面全部“装”进作品中,而是要懂得取舍、懂得强化、懂得解构重组。他把优秀的画家比喻成神枪手,不仅能指哪打哪,还必须得自己知道该往哪打。在他看来,搞艺术虽然技巧排在最前面,但它的背后应该是价值观人生观、是美学、是知识,只有将这些统统转化为智慧,才知道劲往哪使、抢往哪打。他指点后辈:要想成为一名被大家记得住的艺术家,练的绝不仅仅是手头功夫,要多看书多思考,努力掌握这个行当必须有的“道”
《永不休战》是汤小铭的名作,亦是他的人生写照。晚年的汤小铭开始画国画、练书法,他说不仅书画同源,中画、西画也同源,骨子里一样,只是表象不一样罢了,“我不是要成为国画大师,但希望在民族艺术中汲取营养,我还没走完我的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