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如何进入“深网”

暗网(又称作深网,不可见网,隐藏网)是指互联网上的内容,不属于那些可以被标准搜索引擎索引的表面网络。 迈克尔·伯格曼 将当今互联网上的搜索服务比喻为像在地球的海洋表面的拉起一个大网的搜索,巨量的表面信息固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被查找得到,可是还有相当大量的信息由于隐藏在深处而被搜索引擎错失掉。绝大部分这些隐藏的信息是须通过动态请求产生的网页信息,而标准的搜索引擎却无法对其进行查找。传统的搜索引擎“看”不到,也获取不了这些存在于暗网的内容,除非通过特定的搜查这些页面才会动态产生。于是相对的,暗网就隐藏了起来。据估计,暗网要比表面网站大几个数量级。 迈克尔·伯格曼引用 法兰克·加西亚 在1996年1月的一篇文章指出,早在1994年的时候, 吉尔.艾尔斯沃夫 曾经使用“不可见网络”这一术语表示那些没有被任何搜索引擎索引注册的网站: “这些网站可能已经被合理地设计出来了,但是他们却没有被任何搜索引擎编列索引,以至于事实上没有人能找到他们。我可以这样对这些不可见的网站说,你们是隐藏了的。” 另外早期使用“不可见网络”这一术语的,是一家叫做“个人图书馆软件”公司的 布鲁斯·芒特 (产品开发总监)和 马修·B·科尔 (首席执行官和创建人),当他们公司在1996年12月推出和发行的一款软件时,他们对暗网工具的有过这样的一番描述。 不可见网络这一术语其实并不准确,它描述的只是那些在暗网中,可被搜索的数据库不被标准搜索引擎索引和查询的内容,而对于知道如何进入访问这些内容的人来说,它们又是相当可见的。 第一次使用暗网这一特定术语,是2001年伯格曼的研究当中。 2001年, Sriram Raghavan 和 Hector Garcia-Molina 发明了一个从用户请求界面表格收集关键词的暗网抓取模型并且抓取暗网资源。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的 Alexandros Ntoulas 、 Petros Zerfos 和 Junghoo Cho 创建了一个自动生成有意义的查询词的程序。 商业搜索引擎已经开始使用以上两种方法之一抓取暗网。 Sitemap协议 (始创于 Google)和 mod oai 是允许搜索引擎和其他网络服务探索暗网解决方法。以上两种解决方法允许网络服务主动公布网址,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容易的,因而允许自动探寻资源而不直接通过网络表面的链接。Google 的暗网探寻系统预先计算每个 HTML 表单并且添加结果 HTML 页面到 Google 搜索引擎索引。在这个系统里,使用三种方法计算提交词: (1) 为输入搜索选择关键词允许的输入值、(2) 确定是否只接受特定的值(例如时间)和 (3) 选择少量的组合生成适合纳入网站的搜索索引网址。 “深网”是一个潜在的梦魇,是窃贼、儿童色情产品经销商、人贩子、假币制造者、刺客、出卖国家情报者的乐园。 十年前,美国政府打造了一个完全私密、匿名的网络空间。如今,它成了毒品交易、儿童色情、伪造身份等非法活动的“罪恶天堂”。 在这个网站上,人们可以自由交易各种非法商品:毒品、假身份证、烟花、盗版软件等,却不必担心被追踪,因为“丝绸之路”位于互联网上一个鲜为人知的领域——“深网”。 一些检察官和政府机构认为,“丝绸之路”只是冰山一角,“深网”是一个潜在的梦魇,是窃贼、儿童色情产品经销商、人贩子、假币制造者、刺客、出卖国家情报者的乐园。 1996年5月,美国海军研究实验所的3名科学家提交了一篇论文,题目是《隐藏路径信息》,提出打造一个系统,让使用者在连接互联网时不会向服务器泄露身份。他们称之为“洋葱路由”,因为保护数据的密码像洋葱一样层层叠叠。 2003年10月,这一想法开始正式实施。系统最初被命名为Tor,是“洋葱路由”英文首字母缩写,后被“深网”所取代。它的设计高度精密,以至于设计者本人都无法摧毁它。 美国政府为何要建造这样一个系统?原因很多。警方可以通过它调查非法网站而不打草惊蛇;军方和情报机构可以进行秘密联络;国务院可以培训国外异见人士…… Tor目前由一个非营利组织运作,得到谷歌(微博)、奈特基金会等赞助。但直到2011年,其60%资金仍来自美国政府。 然而,“深网”建立不久就走向“堕落”。2006年初,一个名叫“农贸市场”的网站开始出售大麻和克他命。“深网”不仅是毒品的“窝点”,还是极端分子的联络站、垃圾邮件的生产基地、武器交易站、儿童色情网站…… “棱镜”项目揭秘者斯诺登泄露了一份美国国家安全局2012年6月的文件,题目是《Tor糟透了》。文件讲述了国家安全局在摧毁Tor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难,并明确表示:“我们将永远无法破解所有Tor用户的真实身份。” 也许,Tor之类的系统不会消失,因为人们总是受困于两种追求之间:一个是可以匿名的网络空间,这是网络的初始形态;一个是秩序井然的牢笼,这是网络的发展趋势。正如乌布利希的落网虽令“丝绸之路”遭遇重创,但眼下已有东山再起的苗头。网站论坛上有帖子讨论利用旧网站的备份版本重建“丝绸之路”,同时加入更多安全设计。 “深网”指谷歌等搜索引擎不去搜索或无法搜索的所有网站和数据库,其信息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同时,它还有一大特点:完全匿名,将你与现实世界里的身份彻底分离。而要想进入“深网”,只需花不到三分钟下载并安装一个免费软件即可。 “深网”本身并不违法,绝大多数使用者也非罪犯,但其匿名特质一旦被犯罪分子利用,尤其是与虚拟电子货币“比特币”相结合后,极易成为“罪恶天堂”。 那如何进入“深网” Tor (The Onion Router), 在中文世界中被戏谑为“套”。Tor最初是用来避免网络跟踪的,但是时至今日,它更多的普通用户用它突破网络封锁。只要给浏览器带上“套”,就可以访问一 切被封锁的网站。而今的“套”也早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新的“网桥”机制已经使封锁网络的企图成为一个无聊的冷笑话而已。 警告 通常情况下,仅仅带“套”访问被封锁的网站本身安全的。但是,如果你在一个极权国家,最好不要在网上随意发言——哪怕你带着“套”,你依然可能并不是安全 的,因为你的计算机上的某些其它设置可能依然是有漏洞的。另外,不要用带“套”访问支付网站,因为你的密码可能会中途被窃取。 获取Vidalia bundle (一)使用emule下载软件下载 浏览至

宽带互联网接入市场的我们需要警惕垄断

最近互联网很热闹,不过在相关部门的干预下,大有偃旗息鼓之势,不过对于我们这些互联网的参与者而言,其实偃旗息鼓也许危害更大,明着不干了,肯定就会暗着干,而且事情到现在也没有说清楚,摆明了要让大家继续不明真相下去。 说到暗着干的事情,最近我们同事很郁闷,每次打开我们首页都会冒出一个弹窗,公司的领导同事们都责怪我们,以为是我们广告部门做的,结果打听了半天才知道,是我们的办公宽带接入商干的,其实这也不是新闻,不知道有使用电信宽带的朋友发现没有,电信总爱在你打开浏览器看网站的时候,在右下角弹出一个小窗口,我就真的纳闷了,我并没有购买你的广告服务,电信凭什么就可以硬塞给我们呢? 问题是,现在我们没得选择,公司倒是选择了铁通的宽带,我父母家也在使用长城的宽带,问题是一样的带宽,速度却要明显慢很多。 前段时间,在3Q大战正酣的时候,一个名为“中国宽带互联网反垄断”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个会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们的宽带接入费用居高不下,为什么那些价格低廉的服务商却无法满足速度的要求? 据统计,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中,60%的宽带接入用户、65%的内容资源、62%的国际出口带宽都集中在中国电信,网间互联总流量中有83%流经中国电信网络;中国联通的宽带接入用户、内容资源、国际出口带宽(33%)大约是中国电信的一半;其他运营商的宽带接入用户、内容资源、国际出口带宽的总和不足10%。 换句话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基本上已经完全掌握了宽带接入市场。 不禁想起了中石化和中石油,敢于在每日盈利上亿的情况下依然叫穷,依然不顾人民反对推动价格上涨,不就是因为在能源领域的绝对垄断吗?而3Q大战也基本基于一样的道理,没有垄断的地位,谁敢作出类似的逼迫用户的行为? 不过中电信和中联通垄断也就罢了,居然还搞出了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倒挂的怪事来,所谓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倒挂,指的是卖给大流量的带宽使用者的价格,居然高出卖给小流量的使用者的价格,就像是你买一盒烟20,买一条却要500,这不是咄咄怪事? 来看中电信和中联通近期搞的宽带接入的清理行为,在这项清理工作中,他们对用户执行了三种价格,针对自己的竞争对手,结算价格一般都高达100万元/G/月以上。针对增值服务商的结算价格则一般只有10万-30万元/G/月,。针对内容服务商的结算价格则更低,只有3-10万元。 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价格政策?事情明摆着,就是把原先在自己竞争对手那里购买带宽的终端客户,用这样的价格优势全部变成自己的终端客户,而最终实现彻底打死小的运营商,自己独大的目的。 由于中电信和中联通合起来占了我们总的出口带宽的95%,其他运营商只能从他们手里购买,完全没有竞价权利,只要上述的价格政策一实施,就意味着好不容易在宽带接入市场弄起来的市场竞争格局立刻土崩。 而如果宽带接入市场真的完全落入中电信和中联通的手中(顺带说一句,在宽带接入市场,中联通和中电信在南北分拆之前原本就是一家),那么类似于油价这样的事情恐怕就是常事了,最后伤害的不仅仅是我们数亿网民的利益,更要伤害我们看上去欣欣向荣的互联网市场。 不能不说,中电信和中联通搞的这个价格倒挂比前段时间炒得火热的3Q大战,技术含量高很多,不露声色,也没做什么艰难的决定,就可以把对手直接杀死,而且用户由于在早期得到了实惠,说不定还会感恩戴德,实在是高。从八月执行以来,铁通的带宽出口已经中断41Gbps,占铁通所有带宽的近20%。仅广东铁通就爆发了37477件用户投诉,38443用户拒绝缴费,并已有28210用户面临退网。 其实中电信并不担心类似于长城这样的小的运营商,他担心的应该是广电,在这种最基础的运营服务上,只有同为国家队出身,而且手握内容审核权利的广电,才能对中电信造成威胁,因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规划的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到2015年建设规模化的覆盖全国的运营网络,单用户实际接入速率将达到100M,将严重威胁到中电信的霸主地位。 但是不管中电信搞的这种价格倒挂的目的是什么,利用自己垄断地位采用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打击弱小对手,从而实现自己更进一步的垄断,都是明摆着的事情,而国家一直对国家队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采取的纵容政策,在不少领域都开始出现问题。 宽带互联网接入市场,关系到我们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国家应该早日进行强有力的监管,而不是放任这种垄断格局进一步深化,否则,什么三网融合,什么物联网,都将成为水中月镜中花,而且垄断市场带来的服务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都将严重阻挠我们市场的正常发展。 破除宽带互联网接入市场的垄断,已经迫在眉睫!

搜索引擎爬虫的基本需求和考核标准

需要包含以下基本功能: (1)网站下载流速控制 国内国外的搜索爬虫,科研机构爬虫数量很多,不同的站点抗抓取能力大相径庭,对网站的下载做好控制,避免将网站抓死。 (2)网页抓全 将互联网网页抓全,是极大的挑战,暗网暂且不提,就是明网抓全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新站发现,sitemap协议等用站长主动提交的支持等等。 (3)网页抓新(更新及时性) 网页总在不断变化中,如何当网页变化后(更新,消亡)能够及时更新,实时性和死链率等是表征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指标。 (4)网页重复抓取的避免 为了及时捕捉网页的更新,对同一个网址必须经常去抓取,同样网络是一个网状结构,同一个网址可能被多次引用,这些都导致重复抓取的可能性,如果避免网页抓重,同时控制合理的更新频率,是非常关键的。 (5)DNS自动解析 如果抓取每个网页都进行一次DNS解析,那成本就太大了,维护一个DNS自动解析系统,可以大大降低域名服务器的负担,且大大提高效率。 (6)镜像站点的识别 网页内容相同,但域名不同的情况比比皆是,其中镜像站点的识别尤为关键 (7)抓取的优先级调整 抓取队列总是满的,周而复始,但在抓取的时候会出现,重要的,紧急的,不重要的,不紧急的内容,如何处理好排队的关系尤为重要,是单独开辟绿色通道,还是将其排队号前提都是需要细心打磨的。 (8)抓取深度控制 链接展开的深度控制,避免出现单个站点过分抓取,而使得其他站点持续饥饿 (9)多爬虫的协作 爬虫间的通行量要尽可能少,爬虫出现故障后的自动恢复,抓取主机的异地化等等,据说百度在国外部署的爬虫来抓取国外的站点。 (10)网页下载的存储 网页下载后的本地存储,链接提取,锚文本,链接关系的存储等等。 (11)死链、跳转的识别和处理 在抓取网页失败后,判断是死链还是当机,错误下载的网址再次抓取的时间间隔的控制,redirect的网页收集等等。 考核标准 (1)总有效的网页数(单机) (2)新站发现数(单机) (3)无效抓取的网页数(单机) (4)镜像站点数(单机) (5)全网站点的基本信息(更新周期,死链率,错误率) (6)重要网页的抓取及时性(随机抽取盲测) (7)抓取稳定性,故障率等

2008年IT产业38个判断(转载)

财富,从未如此近在咫尺,呼之欲出; 风险,从未如此潜伏暗藏,一触即发。 2008年,哪些机遇成就辉煌故事? 2008年,哪些产业风险不可不防? 38个产业方向— 我们,何处突击? 策划: 本报编辑部 TD-SCDMA:悬念迭出好事多磨 TD受政策及奥运会举办双重力量的强力支持,正表现出诱人的市场前景。但是,TD复杂的变数,提示厂商要随时灵活变通。 2007年,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在国资委的统一部署下,联合大规模启动TD-SCDMA试验网,给中国3G产业带来了第一波真实的商业机会,承诺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基于TD-SCDMA的3G业务,更是利用奥运会这一难得机遇,将TD-SCDMA的发展直接推向一个高潮。 临近2007年末的时候,国务院原则上通过的《下一代宽带无线移动互联网计划》,将中国的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首次在时间表上进行了详细描述,由此可见国家对大力发展电信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电信技术的决心。可以预想,在2007投资了267亿元人民币之后,2008年投向TD-SCDMA的资金将更多,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将由此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另外,从当前一些业界消息上看,2008年春季中国联通分拆的可能性极大,但是中国3G牌照下发的可能性不大,即使主要运营商“四变三”之后均拥有全业务牌照,获取3G牌照的时间也并不一定一致,TD-SCDMA很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先发优势,以免在和其他几种3G标准(WCDMA、CDMA 2000以及WiMAX)直接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目前看,最为可能的情况是,在开展“实验网建设”的名义下,直接将TD-SCDMA建设成为一张全国性覆盖的网络,而整体费用的投入,或将不仅仅是由中国移动自身投入,而极有可能是采用国家投资的名义,通过国资委进行划拨,以促进TD-SCDM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展。 从通信设备和方案提供商的产业机会看,中国电信设备提供商在前期招标过程中,毫无疑问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国外电信设备商已经表示,随着网络建设的向前推进,特别是随着网络投入运营,运营商将更看重网络优化的实际能力和业务运营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而这将是国外电信设备和方案提供商切入TD-SCDMA产业的机会。同时,由于前期国外电信设备商大部分采用和国内电信设备商结盟的方式,进入到TD-SCDMA试验网中,例如阿尔卡特朗讯(在中国的代表是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和大唐电信的结盟,爱立信和中兴通讯的结盟、西门子和华为的结盟(鼎桥)、诺基亚和普天的结盟(普诺)等等,随着后期商业机会逐渐明显,在2008年是否会从结盟走向竞争,也将是一个重要的看点。有传言称,2008年华为极有可能和西门子放弃合作,另起TD炉灶; 而爱立信也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正在积极加强对TD-SCDMA的研发,力求早日形成完整的TD-SCDMA产品线。 从商用前景看,2008年TD-SCDMA必然会按照当前信息产业部的允诺,在奥运会期间作为3G通信服务提供给奥运会,但是从目前来看,通过TD-SCDMA提供3G通信服务的象征或政治意义,将更大过于其商业意义。并且,尽管奥运会是推广3G各种业务的极佳机会,但是从时间表上看,TD-SCDMA显然已经无法赶得上这一轮商业机会,它更倾向于利用北京奥运会进行一次概念上的宣扬。 WiMAX:技术领先部署积极 移动WiMAX欲在中国乃至全球获得成功,必须等待市场需求、技术成熟度、频谱分配和生态系统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WiMAX无疑是2007年整个通信业界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2007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球WiMAX峰会”汇聚了国内外多家主流运营商以及几乎全部的WiMAX产业链主要成员;10月ITU(国际电信联盟)无线通信全体会议投票通过WiMAX成为3G标准,更是将业界对WiMAX的关注和讨论热情推到了一个新高潮,预计这种热度将在2008年持续升温。WiMAX技术的崛起将为全球电信设备业、乃至传统的IT产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 事实上,众说纷纭的WiMAX是指基于IEEE 802.16标准的宽带无线接入城域网技术,它使用10-66GHz频段,最高可以提供75Mbit/s的传输速率,单基站覆盖范围最大可达到48Km。目前人们谈论较多的WiMAX技术主要是基于IEEE 802.16d和IEEE 802.16e两大标准,其中IEEE 802.16d是固定无线接入的空中接口标准,即通常所说的“固定WiMAX”。 2007年国内运营商在WiMAX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2007年3月,中国联通召开WiMAX宽带无线接入试验项目鉴定验收会;4月,信息产业部有关人士透露,为迎接北京奥运会,2008年第二季度前,北京市将设置建设150个WiMAX基站,覆盖北京市90%的主要街道;中国网通也在积极测试WiMAX,包括固定版本802.16d和移动版本802.16e,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网通公司均已开展了WiMAX试点工作,其中广东网通的WiMAX无线宽带接入工程被称之为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WiMAX项目;中国电信也在北方十省市积极试点、组织固定和移动WiMAX测试;中国移动则在湖南等省份进行了WiMAX商用试验。 可以看出,运营商实际部署固定WiMAX较多,对于移动WiMAX则兴趣更浓。 WiMAX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以包括“最后一公里”接入、热点、蜂窝回程技术以及商业用户的企业级连接等。然而,由于标准成熟度、产业准备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全球运营商在固定WiMAX的企业级应用方面作出了比较多的努力,移动WiMAX的应用则刚刚开始尝试。 目前,WiMAX在国内的企业级应用主要集中在固定WiMAX技术,参与部署的运营商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据了解,广东全省、湖南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目前都有固定WiMAX网络的部署,北京、黑龙江等省市也开始试验布网,主要为一些企业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在移动WiMAX方面,由于涉及频谱分配等问题,目前国内的实际应用仅仅处于尝试阶段。2006年年底,湖北省人民政府与韩国三星电子公司签署了“无线宽带产业发展框架合作协议”,确定合作推动基于802.16e的WiMAX技术试用,定位专网及行业客户,主要应用是高速视频监控(如高速公路的巡警摄录)、流媒体视频直播等。 业界显然普遍更看好具有移动性的802.16e技术,与固定WiMAX比它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但要想在中国乃至全球获得巨大的成功,则必须待市场需求、技术成熟度、频谱分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问题都得到解决之后。 统一通信:平稳着陆却含隐忧 统一通信(UC)在2007年遭遇巨头热捧,2008年将平稳着陆进入实际部署阶段。但是,在一片美好的“蓝海”下面却暗含隐忧。 随着思科、微软等主要厂商继续推进统一通信解决方案,UC概念在2007年火爆一时,预计2008年这一势头仍将持续。根据Radicati集团的估计,到2008年,全球统一通信市场的总价值将达到105亿美元。而Gartner的一份报告显示,2007年,80%的企业采购通信系统时将要求支持“统一通信”。 业内分析表明,关键应用提供商将驱动2008年统一通信的部署,并从中获得商业机会。 其一是企业软件提供商。 那些在企业桌面市场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和统治地位的企业软件提供商,如微软、SAP、IBM、甲骨文等,希望通过即时通信应用进入协作会话,并且把语音和视频附加到他们的协作解决方案中。 其二是IP电话提供商,他们有着庞大的企业语音通信客户,并且把协作应用作为平滑扩展的战略,看作是IP语音系统的扩充,如思科、阿尔卡特朗讯、西门子、北电、Avaya等。思科是较早投入“统一通信”的厂商,不仅自身研发,更挥动资本的大棒大肆收购。 其三是Web入口及即时消息供应商,包括QQ、MSN、雅虎、SKYPE、ICQ等,这些企业在企业桌面市场有很强的渗透和统治地位,拥有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可以通过统一通信作为协作会话,并且把语音和视频作为其业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其四是3G运营商。移动协作解决方案对于运营商、无线设备提供商、协作应用提供商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用户对协作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007年厂商的大肆宣传对用户已经起到教育作用,很多用户对将语音、传真、电子邮件、移动短消息、多媒体和数据等所有信息类型集合为一体的应用方式很感兴趣,但大规模的应用却远未到来。 一方面,用户担心标准问题不可能马上得到解决。虽然参与统一通信市场的厂商都将IP技术视为未来技术的主流,但作为“统一通信”的基础设施,IP标准目前仍处于“分裂”状态。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不可兼容的专有代码: 思科用的是Skinny,3Com公司用的是H3,敏迪网络公司用的则是MiNet,而相对开放的SIP协议吸引的则是Avaya公司、互动智能公司、西门子通信公司等等。 面对这种状况,企业客户担心在解决了内部的通信问题之后,跟其他应用不同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的客户或者伙伴之间的互联互通会成为新的问题。用户的担心给UC市场发出了不利信号。 另一方面,在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用户特别担心安全问题。尽管一个融合的企业网能让企业的语音业务、数据业务甚至企业内部的ERP系统、CRM系统等应用起来更加有效率,但是,其中也埋藏了更大的安全隐患。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网络是分离的,病毒或是黑客只能袭击一部分系统,而如果将各种应用集成在一起,一旦被突破,受伤的将是全部系统。”如今,用户对多网结合的安全问题还持怀疑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UC的发展IPTV:曙光依稀步履蹒跚 在广阔的市场前景的诱惑面前,IPTV受政策和技术的双重影响,不得不小心谨慎地避开巨大的市场风险。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07年11月,中国IPTV用户规模已达到114.2万户,与去年相比大幅增长110%。目前,国内IPTV用户目前主要集中在上海、河南、浙江和黑龙江等省市。 另外,江苏、湖北、广东和宁夏等17个省份的IPTV也在积极的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新的增长市场。据统计,IPTV已在全国21个省市进行了商用实验,国内取得IPTV牌照的4个厂商已经全部与电信运营商达成合作。据了解,中国电信在上海、福建等地除了成功地运营了广播电视节目之后,还提供了电视黄页、影视空间等增值业务,已经在相应受众中形成了收视习惯。 从目前来看,IPTV在中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内IPTV用户的增长还没有形成坚实的支撑力量。但是,业内人士纷纷看好未来IPTV的发展。他们的观点是,受电信运营商宽带用户不断增长、奥运会今年召开的利好因素的刺激,到2010年中国IPTV用户将超过1000万户。从全球环境来看,业内专家认为,到2009年,全球IPTV设备和服务市场容量将高达440亿美元,同时IPTV用户将增长到5300万。 IPTV的整个价值链包括节目内容制作提供商、SP/CP(增值业务提供商,如游戏厂商、证券商等)、电信运营商、设备厂商和最终用户等。其中,电信运营商主要负责业务的承载和服务;SP/CP提供基于IPTV综合业务平台的增值业务内容、自身增值业务平台及服务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IPTV是一条复杂而冗长的产业链条,从事相关产业环节的厂商非常多。据相关数据,2007年,我国IPTV新媒体收入大概在4亿人民币左右,整个IPTV产业已经引起国际资本市场的强烈追捧。 IPTV受政策影响非常大,通过IPTV传送的内容仍将受到严格监管,并且电信运营商近期仍将不会单独获得运营牌照。目前,这些运营主体一般要拿到由广电总局颁发的运营牌照方可运营。广电部门共发放了4张IPTV牌照,拥有者包括上海文广、央视国际、南方广电传媒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上各牌照持有方在不同程度上已经与电信、网通等运营商开展了合作。但是,从目前来看,只有上海文广是在国内积极推进IPTV,而其他3家则落后的多。 另外,IPTV的理想运营平台是跨越电信网、因特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系统的传输技术,而在国内,这三网是由不同的运营商进行运营。因此,要进行三网融合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要打破不同的利益部门的分立几乎是不可能的,IPTV到底是以IP(因特网)为主还是TV(电视)为主导并不非常明朗。 另外,广电部门与电信部门的利益壁垒仍然无法逾越,而且双方在争夺市场上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广电在系统内大行推广数字电视,而且在2007年形势卓著,给IPTV推广形成强大的阻力。另外,广电部门还会用政策优势客观上形成电信IPTV发展的缓慢。 从用户端来看,用户对IPTV的认可度不高,通过电脑收看电视节目还没有被广泛认可,在节目源上,限于成本因素,IPTV很难超越传统的电视。 另外,IPTV本身由于技术复杂,有众多的技术标准没有统一,因此来自IPTV自身的困难也需要尽快克服。无论怎样,2008年IPTV仍然会在困难与希望中艰难前行。 手机电视: 利益复杂前景扑朔 目前在手机电视的传输标准上,众多的标准方案提供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而使手机电视在发展之初就陷入了重重迷雾之中。 手机被誉为第五媒体,而视频则成为手机的杀手级应用,尤其是在中国3G将要上马的大背景之下,手机电视已经引起了国内相关行业的重点关注,因为相比于其他视频媒体,手机电视业务显示出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InformaTelecoms&Media预测,在未来5年内,手机电视市场将真正壮大起来。 数据显示,至2011年全球手机电视用户将达2.1亿户,其中亚太地区将有9510万户,欧洲地区将有6870万户。 此外,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时,中国手机电视将真正步入成熟发展期;到2010年世界杯之时,全球每13个手机用户中就会有一人使用电视手机收看比赛。 业内认为,手机电视市场蕴含着巨大商机。据估算,到2008年中国整个手机电视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从采用数字广播网技术的手机电视运营商来说,目前国内持有合法许可并可运营手机电视的机构均属于广电运营商。 到目前为止,持有牌照机构是:上海文广、央视国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4张全国牌照,以及南方广电传媒、北京电视台2张地方牌照。 而对于采用移动通信网络的流媒体技术的手机电视运营来说,目前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均具有手机电视运营许可,另外还包括一些移动通信增值业务提供商(SP)。 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增值业务,涉及的产业链结构复杂,用户需求等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在手机电视的传输标准上,众多的标准方案提供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而使手机电视在发展之初就陷入了重重的迷雾之中。

威盛暗助OQO入华

11月27日,OQO来到中国,在京签订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协议。不过,OQO的进入显得有点草率,其总裁首席执行官透露:“这仅仅是我第二次来到中国。” 比特网(ChinaByte)12月3日综述(王培垠) 移动生活方式在全球方兴未艾,超便携式个人电脑市场成为众多企业期望的下一个数千亿美元产业,整个产业从上游芯片设计到下游渠道企业都对其充满期望,在等待这个市场成熟的过程中,为超便携式个人计算提出的UMPC、UMD这些时髦的概念产品名称,已经开始走向不同的结局。 OQO首进中国却无心插柳 今年年初的CES上,美商OQO的确得到了比尔·盖茨的推荐,OQO的产品也成为全球能够运行Vista的最小个人电脑。从此,超便携电脑产品便让所有人眼红。这个定位于生产可以放在上衣口袋中的电脑的企业,在美国市场已经拥有相当影响力。 11月27日,OQO来到中国,在北京与世纪奥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协议。不过,OQO的进入显得有点草率,其总裁首席执行官Dennis Moore透露:“这仅仅是我第二次来到中国。” 显然,OQO还没有将中国这个许多企业认为是金砖四国的新兴市场作为最重要的增长来源。相比中国文化和美丽的风景,中国电脑市场对Dennis Moore的吸引力还稍逊一筹。 作为超便携电脑的倡导者,OQO的用户群在欧美等成熟的商务市场才刚刚开始形成。对中国市场的陌生让OQO并没有选择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等许多国际企业惯行的方式,那么OQO更不可能成立中国区建立自己的直接管理的市场营销队伍,仅仅选择与渠道企业的合作,无疑显示OQO其实还并不认可中国市场目前对超便携设备的实际需求能力。 作为OQO的竞争对手,索尼、三星等国际消费电子的巨头,都曾在英特尔的大力支持下,发布过各自的超便携个人电脑产品,然而市场终究观望者居多,掏腰包的人少,超便携电脑尚没有给这样的国际巨头惊喜。对于OQO来说,中国市场最多也只是带去锦上添花的效果。 从三星的超便携产品Q1来看,三星不仅在中国拥有成熟的渠道和分销,其国代派普也在鼎立支持,很早就开始针对其产品进行策划研究和市场铺垫。但是派普从渠道的信息反馈看来,由于超便携电脑高昂的价格和缺乏杀手级的应用,超便携电脑尚难对传统的笔记本或台式电脑形成威胁,这不仅是三星需要面对的现实,英特尔作为个人电脑产业的推动者也不得不反省自己。而作为英特尔的下游合作伙伴,索尼、三星等目前都在为一个问题犹豫:整体产业环境对超便携个人电脑的支撑,能否达到使其大规模普及的程度? 所以现在OQO进入中国市场,既不看重直接在收入上能够取得进展,也无意设立中国分支提前铺垫市场,那么推动OQO进入中国的不排除有其他力量推动,而没有多少OQO自愿的因素在其中。 威盛想在英特尔身后开火 在此次OQO来到中国的背后,隐藏了另一个熟悉企业的身影:威盛。 在OQO与世纪奥通签约的当天,威盛中国区PC平台业务部高管黄羲家来到现场,并接受媒体专访。其高调的出现,甚至超过了OQO本身,然而OQO并不介意。 威盛对于超便携个人电脑的态度相当暧昧,既想扩宽自己的市场空间,又想避开与英特尔的直接对抗。原因在于x86架构下的个人电脑市场,威盛虽然也有相应的产品,但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剑走偏锋,避开与英特尔正面竞争,走上了高集成化和低功耗的道路。 过去,威盛更多针对的是工业用途的行业市场,但是低功耗处理器和高度集成化的设计理念向移动市场迁移后,威盛想要找到自己的出路不得不面临与英特尔撞车的局面,威盛也就必须放手一搏。 之前,瘦客户机、低端的一体机和笔记本都还能看到威盛的影子,但是威盛的许多合作伙伴都非常小心的与其展开合作。在桌面计算市场,与OEM企业合作的决定权始终在英特尔手中,过去许多下游企业在市场上能够以较大的竞争优势出现,必然得到了英特尔的默许和支持。 英特尔同样看重超便携市场,威盛很难从英特尔的眼皮底下打开缺口。当英特尔推出UMPC这个概念的时候,威盛从自身的产品市场中发展出UMD的概念。 威盛认为,英特尔可能更多的立足于个人电脑的市场,而威盛面向的更多是包括超便携个人电脑市场在内的整个便携式终端市场,还包括手机终端、GPS或者PMP等设备,这似乎令威盛找到了说服合作伙伴的理由。 的确,威盛看到自己的处理器在多普达、OQO这些企业便携式产品上的应用,也小心的避免与英特尔撞车。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威盛处理器所处的这些领域都在不断的被英特尔所侵蚀。虽然三星等个人电脑企业在其超便携个人电脑初期仍在使用威盛的处理器,但目前威盛的战友似乎又要像过去在台式机笔记本领域一样被英特尔抢走。 面对这种情况,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同样通过联合合作伙伴,推动市场成熟而抢先赚取利益,试想除此之外,威盛是否还有第二条路可行。目前,英特尔的处理器已经进化到45nm,在计算性能和功耗控制上都上了新台阶,更适合在移动便携式市场使用。威盛除了动用自己仅有的能力,拉动OQO这样的合作伙伴去抢夺自己的市场,别无选择。 作为源自台湾的企业威盛更看好中国的市场潜力,即便现在便携式移动计算市场还非常不成熟。OQO作为威盛的铁杆,让其走进中国市场,这是威盛希望看到的结果。 UMD面临困境 比尔·盖茨的个人推荐让OQO大放异彩,但是一家OQO在电脑产业中显然无法支持威盛的梦想。缺乏个人电脑企业的支持,使得威盛又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当英特尔推陈出新,放出MID概念时,威盛提倡的UMD产品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 作为个人电脑领袖企业的英特尔,对于UMPC的淡忘,让威盛有些不知所措。英特尔已经基本放弃宣扬其UMPC的提法,转而到处推销MID的概念。 原因一方面在于,UMPC价格昂贵,并始终缺乏杀手级的应用和定位,以个人电脑的应用市场无法体现UMPC这种超便携产品的差异化,所以消费者难以接受。同时,英特尔提炼了便携式移动市场中的关键应用,即通过无线网络链接互联网,从而丰富MID设备的应用,也与传统笔记本或者台式机的定位有所区别。 英特尔认为,MID主要实现的是在足够便携的产品中,无缝、无差异的实现目前互联网的所有应用。而MID上的应用实现需要让用户获得相同的体验,和平台无关。这些更为精准的定位,使得英特尔的MID产品不会与现有的产品线产生冲突,又能够给消费者更为准确的应用远景。 反观威盛依然在推动其粗糙的UMD概念,既然都是一种便携式电脑,那么消费者用什么样的理由说服自己购买一台威盛的UMD呢?虽然威盛的UMD抓住了未来的方向,但是缺乏与英特尔相当的细分市场能力和产业协同合作的能力,威盛和OQO都显得有些孤单。UMD主导超便携移动计算市场还是一个梦想。 另外,威盛的UMD不仅受限于个人终端设备的小型化、低功耗的发展,而且在移动的条件下更受到无线网络的约束。而英特尔在WiMax等无线城域网标准上,则是主要的推动者。 英特尔看重的是,未来真实需要的是互联网,而不是一台个人电脑。通过哪种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得和过去在个人电脑上一样的互联网体验。 现在威盛UMD阵营中的合作伙伴,在缺乏强大的产业上下游运作能力和内容、网络应用的支持下,OQO们可以很快的转变为英特尔优秀的下游伙伴。OQO今天来到中国很难帮助威盛敲开超便携计算市场的大门,在移动互联网应用MID的强大攻击下,UMD真的很难。

“丑角”文化的是与非

看到一篇文章,把当今窜红网络世界而又不被现实世界接受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人物和现象称之为“丑角文化”。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乃是抬举了他们的高度。依我看,恐怕连“娱乐”都很勉强。因为无论是文化或娱乐,都应该标榜一个时代的特征,为大众所接受并给予一定的精神营养。至于后来拿“美国的孔庆祥”和“中国的红衣教主黄薪”命运不同来说中美文化差异,说他们成了牺牲品,暗里批判我们的社会潮流没有美国人的那种宽容(原语:“…遭到互联网骂客的群殴,却又缺乏足够坚硬的心理铠甲,结果只能发布“下野”宣言,黯然神伤地退出表演舞台,成为丑角时代的牺牲品。与她命运相似的还有“中产兰”等。她们都是骂客的猎杀对象,最终倒在了文化猎场的尽头。而那些仍在苦苦挣扎的丑角,也已经在骂客的声讨下左支右绌,眼角里闪烁出哀怜的泪光。….骂客成为中国哄客的主流,正是中国文化躯体发生癌变的征兆。”)。 作者把热衷于在BBS或博客中发表评论的读者也即那些捧红“丑角”的人称为“哄客”,而根据他们对丑角的不同态度大致分为三种:赞客、笑客和骂客。赞客先不说,对于“丑角”,除了一些幼稚园的小儿可能是找不到几个了。美国人笑客多,中国人骂客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觉得不应该据此就推论出“中国文化躯体发生癌变”了,要评论一种现象,尤其是附带上整个社会,任何的说辞都应该谨而又慎。就这件事,首先要看问题的本身,即“丑角”是否应该被骂,如果丑角在舞台上作各种恶心的表演而还报以掌声,这无异于鲁迅先生《呐喊》里出现的那一幕;仅表演还则罢了,而如果表演本身具有很强的模仿性,而表演者自身并非她表演的那种风格(比如“芙蓉姐姐”),明知是不可取的行为却为了哗众取宠而搬上屏幕,难道还要让我们的“骂客们”默许吗?第二,美国人的宽容是与之社会的公开性和包容性分不开的。美国是移民国家,各种思潮兼容并收,可以说对于每一种观念都找不出绝对的支持者和绝对的反对者,这样的一种环境,聪明的美国人当然不会天天去取笑和漫骂街上看不惯的行为,多数时候他们都是一笑了之,中国则不同,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长期占据领袖地位,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热衷于长统的富教式生活,偶尔蹦出个异类来,人们的口吻多数是一致的批评,这其实跟人们的胸怀无关。要说宽容和仇恨,其实中国人是最容易忘记仇恨的,而关于“丑角”,本是他们给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骂一骂使他们清醒是绝对应当的。 丑角,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因为网络的流行,使许多中国人成名的心理产生的不应有的激进。在现实社会中坚持正面思想做出惊人成绩太难,于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就冒险地采用逆向思维,不惜损毁自身名誉也不顾他人利益,只要能够窜红,说多恶心的话做多难看的事都在所不惜。他们或东施效颦、或特立独行、或危言耸听、或对他人作人身攻击,总之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聚集大众的目光,不管是好的坏的都会使劲。最后闹得个“宣布下野”的立场实在是大快人心所谓众望所归的!现在社会,收入、分配及其不公,于是就有很多人来趟这浑水,企望在这“丑角经济”中分得一杯羹,企望在这里沾湿了鞋以后“走路”就能轻便许多。归根结底,丑角会出现,是社会浮华造成的,怒骂丑角,是在斧正那些有点思想而蠢蠢欲动的年轻人,应该提倡而不是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