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

宽带互联网接入市场的我们需要警惕垄断

最近互联网很热闹,不过在相关部门的干预下,大有偃旗息鼓之势,不过对于我们这些互联网的参与者而言,其实偃旗息鼓也许危害更大,明着不干了,肯定就会暗着干,而且事情到现在也没有说清楚,摆明了要让大家继续不明真相下去。 说到暗着干的事情,最近我们同事很郁闷,每次打开我们首页都会冒出一个弹窗,公司的领导同事们都责怪我们,以为是我们广告部门做的,结果打听了半天才知道,是我们的办公宽带接入商干的,其实这也不是新闻,不知道有使用电信宽带的朋友发现没有,电信总爱在你打开浏览器看网站的时候,在右下角弹出一个小窗口,我就真的纳闷了,我并没有购买你的广告服务,电信凭什么就可以硬塞给我们呢? 问题是,现在我们没得选择,公司倒是选择了铁通的宽带,我父母家也在使用长城的宽带,问题是一样的带宽,速度却要明显慢很多。 前段时间,在3Q大战正酣的时候,一个名为“中国宽带互联网反垄断”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个会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们的宽带接入费用居高不下,为什么那些价格低廉的服务商却无法满足速度的要求? 据统计,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中,60%的宽带接入用户、65%的内容资源、62%的国际出口带宽都集中在中国电信,网间互联总流量中有83%流经中国电信网络;中国联通的宽带接入用户、内容资源、国际出口带宽(33%)大约是中国电信的一半;其他运营商的宽带接入用户、内容资源、国际出口带宽的总和不足10%。 换句话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基本上已经完全掌握了宽带接入市场。 不禁想起了中石化和中石油,敢于在每日盈利上亿的情况下依然叫穷,依然不顾人民反对推动价格上涨,不就是因为在能源领域的绝对垄断吗?而3Q大战也基本基于一样的道理,没有垄断的地位,谁敢作出类似的逼迫用户的行为? 不过中电信和中联通垄断也就罢了,居然还搞出了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倒挂的怪事来,所谓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倒挂,指的是卖给大流量的带宽使用者的价格,居然高出卖给小流量的使用者的价格,就像是你买一盒烟20,买一条却要500,这不是咄咄怪事? 来看中电信和中联通近期搞的宽带接入的清理行为,在这项清理工作中,他们对用户执行了三种价格,针对自己的竞争对手,结算价格一般都高达100万元/G/月以上。针对增值服务商的结算价格则一般只有10万-30万元/G/月,。针对内容服务商的结算价格则更低,只有3-10万元。 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价格政策?事情明摆着,就是把原先在自己竞争对手那里购买带宽的终端客户,用这样的价格优势全部变成自己的终端客户,而最终实现彻底打死小的运营商,自己独大的目的。 由于中电信和中联通合起来占了我们总的出口带宽的95%,其他运营商只能从他们手里购买,完全没有竞价权利,只要上述的价格政策一实施,就意味着好不容易在宽带接入市场弄起来的市场竞争格局立刻土崩。 而如果宽带接入市场真的完全落入中电信和中联通的手中(顺带说一句,在宽带接入市场,中联通和中电信在南北分拆之前原本就是一家),那么类似于油价这样的事情恐怕就是常事了,最后伤害的不仅仅是我们数亿网民的利益,更要伤害我们看上去欣欣向荣的互联网市场。 不能不说,中电信和中联通搞的这个价格倒挂比前段时间炒得火热的3Q大战,技术含量高很多,不露声色,也没做什么艰难的决定,就可以把对手直接杀死,而且用户由于在早期得到了实惠,说不定还会感恩戴德,实在是高。从八月执行以来,铁通的带宽出口已经中断41Gbps,占铁通所有带宽的近20%。仅广东铁通就爆发了37477件用户投诉,38443用户拒绝缴费,并已有28210用户面临退网。 其实中电信并不担心类似于长城这样的小的运营商,他担心的应该是广电,在这种最基础的运营服务上,只有同为国家队出身,而且手握内容审核权利的广电,才能对中电信造成威胁,因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规划的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到2015年建设规模化的覆盖全国的运营网络,单用户实际接入速率将达到100M,将严重威胁到中电信的霸主地位。 但是不管中电信搞的这种价格倒挂的目的是什么,利用自己垄断地位采用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打击弱小对手,从而实现自己更进一步的垄断,都是明摆着的事情,而国家一直对国家队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采取的纵容政策,在不少领域都开始出现问题。 宽带互联网接入市场,关系到我们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国家应该早日进行强有力的监管,而不是放任这种垄断格局进一步深化,否则,什么三网融合,什么物联网,都将成为水中月镜中花,而且垄断市场带来的服务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都将严重阻挠我们市场的正常发展。 破除宽带互联网接入市场的垄断,已经迫在眉睫!

威盛暗助OQO入华

11月27日,OQO来到中国,在京签订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协议。不过,OQO的进入显得有点草率,其总裁首席执行官透露:“这仅仅是我第二次来到中国。” 比特网(ChinaByte)12月3日综述(王培垠) 移动生活方式在全球方兴未艾,超便携式个人电脑市场成为众多企业期望的下一个数千亿美元产业,整个产业从上游芯片设计到下游渠道企业都对其充满期望,在等待这个市场成熟的过程中,为超便携式个人计算提出的UMPC、UMD这些时髦的概念产品名称,已经开始走向不同的结局。 OQO首进中国却无心插柳 今年年初的CES上,美商OQO的确得到了比尔·盖茨的推荐,OQO的产品也成为全球能够运行Vista的最小个人电脑。从此,超便携电脑产品便让所有人眼红。这个定位于生产可以放在上衣口袋中的电脑的企业,在美国市场已经拥有相当影响力。 11月27日,OQO来到中国,在北京与世纪奥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协议。不过,OQO的进入显得有点草率,其总裁首席执行官Dennis Moore透露:“这仅仅是我第二次来到中国。” 显然,OQO还没有将中国这个许多企业认为是金砖四国的新兴市场作为最重要的增长来源。相比中国文化和美丽的风景,中国电脑市场对Dennis Moore的吸引力还稍逊一筹。 作为超便携电脑的倡导者,OQO的用户群在欧美等成熟的商务市场才刚刚开始形成。对中国市场的陌生让OQO并没有选择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等许多国际企业惯行的方式,那么OQO更不可能成立中国区建立自己的直接管理的市场营销队伍,仅仅选择与渠道企业的合作,无疑显示OQO其实还并不认可中国市场目前对超便携设备的实际需求能力。 作为OQO的竞争对手,索尼、三星等国际消费电子的巨头,都曾在英特尔的大力支持下,发布过各自的超便携个人电脑产品,然而市场终究观望者居多,掏腰包的人少,超便携电脑尚没有给这样的国际巨头惊喜。对于OQO来说,中国市场最多也只是带去锦上添花的效果。 从三星的超便携产品Q1来看,三星不仅在中国拥有成熟的渠道和分销,其国代派普也在鼎立支持,很早就开始针对其产品进行策划研究和市场铺垫。但是派普从渠道的信息反馈看来,由于超便携电脑高昂的价格和缺乏杀手级的应用,超便携电脑尚难对传统的笔记本或台式电脑形成威胁,这不仅是三星需要面对的现实,英特尔作为个人电脑产业的推动者也不得不反省自己。而作为英特尔的下游合作伙伴,索尼、三星等目前都在为一个问题犹豫:整体产业环境对超便携个人电脑的支撑,能否达到使其大规模普及的程度? 所以现在OQO进入中国市场,既不看重直接在收入上能够取得进展,也无意设立中国分支提前铺垫市场,那么推动OQO进入中国的不排除有其他力量推动,而没有多少OQO自愿的因素在其中。 威盛想在英特尔身后开火 在此次OQO来到中国的背后,隐藏了另一个熟悉企业的身影:威盛。 在OQO与世纪奥通签约的当天,威盛中国区PC平台业务部高管黄羲家来到现场,并接受媒体专访。其高调的出现,甚至超过了OQO本身,然而OQO并不介意。 威盛对于超便携个人电脑的态度相当暧昧,既想扩宽自己的市场空间,又想避开与英特尔的直接对抗。原因在于x86架构下的个人电脑市场,威盛虽然也有相应的产品,但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剑走偏锋,避开与英特尔正面竞争,走上了高集成化和低功耗的道路。 过去,威盛更多针对的是工业用途的行业市场,但是低功耗处理器和高度集成化的设计理念向移动市场迁移后,威盛想要找到自己的出路不得不面临与英特尔撞车的局面,威盛也就必须放手一搏。 之前,瘦客户机、低端的一体机和笔记本都还能看到威盛的影子,但是威盛的许多合作伙伴都非常小心的与其展开合作。在桌面计算市场,与OEM企业合作的决定权始终在英特尔手中,过去许多下游企业在市场上能够以较大的竞争优势出现,必然得到了英特尔的默许和支持。 英特尔同样看重超便携市场,威盛很难从英特尔的眼皮底下打开缺口。当英特尔推出UMPC这个概念的时候,威盛从自身的产品市场中发展出UMD的概念。 威盛认为,英特尔可能更多的立足于个人电脑的市场,而威盛面向的更多是包括超便携个人电脑市场在内的整个便携式终端市场,还包括手机终端、GPS或者PMP等设备,这似乎令威盛找到了说服合作伙伴的理由。 的确,威盛看到自己的处理器在多普达、OQO这些企业便携式产品上的应用,也小心的避免与英特尔撞车。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威盛处理器所处的这些领域都在不断的被英特尔所侵蚀。虽然三星等个人电脑企业在其超便携个人电脑初期仍在使用威盛的处理器,但目前威盛的战友似乎又要像过去在台式机笔记本领域一样被英特尔抢走。 面对这种情况,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同样通过联合合作伙伴,推动市场成熟而抢先赚取利益,试想除此之外,威盛是否还有第二条路可行。目前,英特尔的处理器已经进化到45nm,在计算性能和功耗控制上都上了新台阶,更适合在移动便携式市场使用。威盛除了动用自己仅有的能力,拉动OQO这样的合作伙伴去抢夺自己的市场,别无选择。 作为源自台湾的企业威盛更看好中国的市场潜力,即便现在便携式移动计算市场还非常不成熟。OQO作为威盛的铁杆,让其走进中国市场,这是威盛希望看到的结果。 UMD面临困境 比尔·盖茨的个人推荐让OQO大放异彩,但是一家OQO在电脑产业中显然无法支持威盛的梦想。缺乏个人电脑企业的支持,使得威盛又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当英特尔推陈出新,放出MID概念时,威盛提倡的UMD产品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 作为个人电脑领袖企业的英特尔,对于UMPC的淡忘,让威盛有些不知所措。英特尔已经基本放弃宣扬其UMPC的提法,转而到处推销MID的概念。 原因一方面在于,UMPC价格昂贵,并始终缺乏杀手级的应用和定位,以个人电脑的应用市场无法体现UMPC这种超便携产品的差异化,所以消费者难以接受。同时,英特尔提炼了便携式移动市场中的关键应用,即通过无线网络链接互联网,从而丰富MID设备的应用,也与传统笔记本或者台式机的定位有所区别。 英特尔认为,MID主要实现的是在足够便携的产品中,无缝、无差异的实现目前互联网的所有应用。而MID上的应用实现需要让用户获得相同的体验,和平台无关。这些更为精准的定位,使得英特尔的MID产品不会与现有的产品线产生冲突,又能够给消费者更为准确的应用远景。 反观威盛依然在推动其粗糙的UMD概念,既然都是一种便携式电脑,那么消费者用什么样的理由说服自己购买一台威盛的UMD呢?虽然威盛的UMD抓住了未来的方向,但是缺乏与英特尔相当的细分市场能力和产业协同合作的能力,威盛和OQO都显得有些孤单。UMD主导超便携移动计算市场还是一个梦想。 另外,威盛的UMD不仅受限于个人终端设备的小型化、低功耗的发展,而且在移动的条件下更受到无线网络的约束。而英特尔在WiMax等无线城域网标准上,则是主要的推动者。 英特尔看重的是,未来真实需要的是互联网,而不是一台个人电脑。通过哪种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得和过去在个人电脑上一样的互联网体验。 现在威盛UMD阵营中的合作伙伴,在缺乏强大的产业上下游运作能力和内容、网络应用的支持下,OQO们可以很快的转变为英特尔优秀的下游伙伴。OQO今天来到中国很难帮助威盛敲开超便携计算市场的大门,在移动互联网应用MID的强大攻击下,UMD真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