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情绪控制是一种习惯

情绪控制是一种习惯,一个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神经反应通常会盖过以前的记忆,也就是说短期情绪波动谁也没法避免。当你说“从明天开始减肥,我再也不吃巧克力了”,而实际上一看到巧克力那种欲望往往会盖过你曾经做出的所有努力。这不是你的错,只要是生物(动物),就有与你一样的境遇,不要埋怨自己没有控制力。当你发怒过后总是后悔“哎,我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但是我就是很生气。”,然后你暗下里发誓以后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时,当下次一个人在你面前侮辱你,你忍无可忍,于是你还是发怒了,过后又发现其实最好的方法不是发怒而是以牙还牙。这种即时的情绪爆发是生物之本能,我们谁也无可厚非,也不要因此而懊恼自己。要改观这种情况,就必须需要时间,不要因一时的失控而给自己一个借口“我是无法改变自己这种暴躁的性格的”。如果这个月你在10次发怒中有一次忍住了没有发怒,那么你进步了,当下个月时就让自己实现20%的控制量,只要持之以恒,定能从进步中找到自信和快乐。只要变成了一种习惯,意味着你的神经元网络结构已经发送了变化,即使你想发怒都难啰。通常人们对于自己欲望的控制解决方法是这样的:从明天开始我不再暴饮暴食,于是坚持了一个星期,然后看到美味的食物就想,这次就放纵自己一把吧,下次再坚持。然后过了两天,又放纵一次。最后做出结论,自己是不可能坚持的。偶尔有人成功的,但他是这样做的,这个月我应该少吃点,减少的量不多,就一点点,下个月在这个基础上再减少点。如果某些天受不了违反了计划,但计划还是继续,事情最终还是慢慢改观。 我原来计划每天都写一篇日记,但是后来发现跟本不可能,有时候觉得变成了一种任务,于是放弃了写日记的习惯。 再后来又偶尔写一篇日记,几年后回过头来看,每天写日记的那段时间写的内容,大部分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就如记流水帐。反而后来偶尔写的日记,因为是自己用心写的,通过日记就可以感知当时的心境和思想。 不要把坚持变成一种任务,而应该把坚持变成一种兴趣。对自己不要太苛刻,也不要否定自己,坚持就是胜利。一天一次是坚持,一年一次也是一种坚持。关键在于你能坚持多久,而不是你坚持了多少次。 人的一生虽然不短,但是能做到的事情并不多,不要什么都讲速度,用10年改变一个习惯,你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怕的是一生过去了,你依然是你,你曾经努力过,却都放弃了。

初篇—我的第一篇博客

RT。 多年没有认真的,较真的写过类似于日记相关的东西了, 平时在记事本中的各种记录都是用了就删了,回首来处,暗尘飞,无痕迹。 于是想起,在网络的某个角落保存属于自己的记忆。 毕业至今,工作以近四年,压力和乐趣并存。 扪心自问,成长的速度却还是不甚理想。 依稀记着新毕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人事主管问我的职业规划, 我坚定的选择了做一个纯粹的技术型人员。然而,我终于还是没能走上这条路。 仔细想想,当初在JC的生活简单而又充实,各方面的成长自己都能感受的到。 11年上旬,工作的将满第三个年头吧。我开始带着同事一起开发了。 从性能改善开始,那个时候那么纯粹的,那么明确的想做好一件事。 奋战了几个礼拜,终于完成,虽然好多东西没有达到自己最初始的期望, 但是,毫无疑问,在限定的工期和作业条件下,同事和我都尽了最大的努力。 至今,带项目组已近一年有余,感受却是慢慢的在变化了。 从最开始的,设计+管理慢慢的演变到了管理+疑问解答,角色和所做的工作都在 变化,心境也是自然不同的。 这种变化很难描述,但是却是充满着矛盾的, 我尝试着引导大家尽可能的完成的尽善尽美,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够理解这种做法。 家境和经历的不同,让大家对于工作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为了平衡这种不同。 我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虽然现在项目组发展的比较平稳,但是始终觉着,一个项目组想要平稳高效 的前进,需要完善的制度,和相当的执行力,监督能力,奖惩措施。 只靠个人魅力,领导力的团队,时长了,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 最近确实很辛苦,休息了9天了…. 明天需要干劲十足。 fighting!!! 呃,开通博客三天内不允许发表文章。。。先写着吧,日后发表,就这样,

手机阅读类软件的36种配色方案

我最近在写一个 Android 程序,主要以显示特定文本内容为主,所以颜色的搭配、界面的舒适就比较重要。于是,我根据网络上流传的一些配色讨论和常见手机软件的配色效果,整理了一些比较成功的配色图样,主要可以分为暗、中、亮三大类,适用于手机显示的夜间模式、普通模式与强光模式。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在评论中指出自己认为最适当的10种方案,以便让我的软件中借鉴采用。由于对色彩学不熟悉,前景背景的搭配也不一定适当,我更希望大家能提出一些更好的配色方案。 这是方案 1 多套配色方案,看书舒适又润眼 背景:#262626 前景:#ccffff 这是方案 2 多套配色方案,看书舒适又润眼 背景:#100a0b 前景:#726866 这是方案 3 多套配色方案,看书舒适又润眼 背景:#2f2f2f 前景:#ffffcc 这是方案 4 多套配色方案,看书舒适又润眼 背景:#330000 前景:#ffffff 这是方案 5 多套配色方案,看书舒适又润眼 背景:#330000 前景:#0ac200 这是方案 6 多套配色方案,看书舒适又润眼 背景:#303000 前景:#cccaa1 这是方案 7 多套配色方案,看书舒适又润眼 背景:#4b2c23 前景:#ccffff 这是方案 8 多套配色方案,看书舒适又润眼 背景:#4a4a4a 前景:#ccffff 这是方案 9 多套配色方案,看书舒适又润眼 背景:#360e38 前景:#ccffff 这是方案 10 多套配色方案,看书舒适又润眼 背景:#330033 前景:#ffffff 这是方案 11 典雅 多套配色方案,看书舒适又润眼 背景:#522c54 前景:#ececa0 这是方案 12 典雅 多套配色方案,看书舒适又润眼 背景:#224800 前景:#ccffff 这是方案 13 时尚

环球科学:大脑暗能量(图)

大脑暗能量 最新研究颠覆了我们对大脑的一贯看法:当我们休息或发呆时,大脑并未停止运行,一些神秘的“背景”神经活动始终存在。 大脑的默认模式 ● 神经科学家长期认为,当我们休息时,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处于关闭状态。 ●然而,大脑成像实验表明,大脑内存在一些持续的“背景活动”。 ●这种默认模式能为人们对未来事件作出反应做好准备。 ●默认模式相关大脑区域间的神经链接出错,可能导致从阿尔茨海默病到抑郁症的一系列疾病。 撰文 马库斯·E·雷切尔(Marcus E. Raichle) 翻译 冯泽君 你躺在屋外的摇椅上打盹儿,腿上放着一本杂志。突然,一只苍蝇停在胳膊上,你拿起杂志去拍它。在苍蝇停在你身上之后,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在停下来之前呢?长期以来,神经科学家一直认为,人在休息时,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时的神经活动属于“随机噪声”,就像没收到信号的电视机显示的雪花状图案。而当苍蝇停在你的胳膊上时,大脑恢复意识,准备执行“拍蝇任务”。但最近的神经成像研究揭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事实:当人们躺着休息时,大脑并未闲着,很多重要的神经活动仍在进行。 现已证实,当我们的大脑在休息时——比如坐在椅子上发呆、躺在床上睡觉,或接受了麻醉,各个脑区之间仍在不停地传递信息。这种不间断的信息传递被称作大脑的默认模式,它所消耗的能量是我们拍打苍蝇,或有意识地对其他外在刺激作出反应时所耗能量的20倍。实际上,我们有意识去做的大多数事件,比如吃饭和演讲等,都是对大脑默认模式下基准神经活动的背离。 理解大脑默认模式的关键,是要找到此前不为人知的大脑系统——默认模式神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在组织神经活动的过程中,默认模式神经网络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现在仍在研究当中,但我们知道,大脑在形成记忆,组织其他各种需要为未来事件做准备的神经系统时(比如感觉到苍蝇停在胳膊上就下意识地去拍打,这个动作就需要大脑的运动系统随时做好准备),可能就是采用默认模式神经网络预先设定好的方式。在使脑区行为同步方面,默认模式神经网络可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各个脑区就像赛跑运动员一样,在发令枪打响的那一刹那,都处于合理的“预备”状态。如果默认模式神经网络确实在为大脑的有意识活动做准备,那么研究这个网络的行为,也许能让科学家找到一些线索,揭示意识体验的本质。另外,神经科学家还推测,默认模式神经网络遭到破坏,可能会引起精神错乱,以及从阿尔茨海默病到抑郁症的一系列复杂大脑疾病。 寻找暗能量 “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并非新观点。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记录大脑电活动的波形图)的发明者汉斯·伯格(Hans Berger)就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1929年,他在一系列开创性论文中,根据仪器检测到的不间断脑电波推测,“中枢神经系统始终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在人们清醒的时候”。 但伯格关于大脑如何工作的观点一直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甚至在非侵害性成像技术成为神经科学实验室的常规手段后仍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末,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问世,它可以测量大脑中的葡萄糖代谢率、血流量和氧摄取量,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能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水平;1992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诞生,通过测量大脑耗氧量,它也能帮助科学家实现同样的目的。尽管这些技术都不仅限于测量大脑活动,但大多数实验设计都在无意间给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大部分脑区平常都很“安静”,直到需要执行某项具体任务时才会活跃起来。 一般来说,在做成像实验时,神经科学家都会想方设法地确定,产生特定知觉或与某种行为相关的是哪些脑区。而找到这些脑区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两种相关状态下,直接比较大脑活动有何不同。如果研究人员想要知道,哪些脑区对“读单词”这一行为比较重要,他们就会比较在大声读单词 (试验组)和默默地看同一组单词(对照组)时,受试者的大脑成像图有何差异。为了准确找出这种差异,研究人员必须从读单词受试者的大脑成像图上,消除看单词受试者大脑成像图上的内容。经过处理,成像图上仍显示为活跃状态的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可能就是读单词这一行为所必需的。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的基本活动,也就是始终存在的“背景”神经活动都会被消除。以这种方式得到的实验结果很容易让人认为,只有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的“开关”才被打开,而在其他时候,大脑都处于非活跃状态。 人们在休息或发呆时,大脑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过去几年,我们和其他一些研究小组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多项研究都暗示,在这种状态下,大脑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背景活动。 只须对大脑成像图进行肉眼观测,就能找到大脑背景活动存在的证据:无论来自对照组还是试验组,大脑成像图总是显示,多个脑区都处于相当忙碌的状态。由于都存在背景“噪声”,通过肉眼观察原始图像,我们几乎不可能从两类大脑成像图上找出差别,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只有利用计算机进行精密的图片分析。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消耗能量的上升幅度不会超过基础神经活动的5%。在神经回路中,大部分神经活动都与外部事件无关,这些活动消耗的能量占大脑总消耗能量的60%~80%。因此我们借鉴天文学家的说法,把这些固定存在的神经活动称为大脑的暗能量——看不见的暗能量占据了宇宙中物质能量的绝大多数。 我们推测大脑暗能量可能存在的另一个理由是,研究发现只有极少的感官信息能够真正抵达大脑的中枢处理区域。视觉信息从眼睛传向视觉皮层的过程中,信号强度会大幅衰减。 我们周围存在无数信息,每秒约有上百亿比特的信息抵达视网膜,但与之相连的视觉输出神经连接只有100万个,每秒钟视网膜传向大脑的信息只有600万比特,最终能到达视觉皮层的信息只有1万比特。 经过进一步处理,视觉信息才能进入负责产生意识知觉的脑区。令人惊讶的是,最终形成意识知觉的信息每秒钟不足100比特。如果这些是大脑所能利用的全部信息,如此少的信息量显然不大可能形成知觉,因此固定存在的大脑神经活动必定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某种作用。 神经突触的数量也暗示大脑暗能量可能存在。突触是神经元间的连接点。在视觉皮层中,负责传递视觉信息的突触数量还不到全部突触的10%。因此,大部分突触肯定是用于建立视觉皮层内部神经元间的联系。 本文作者:马库斯·E·雷切尔 马库斯·E·雷切尔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医学院的放射学和神经病学教授。多年来,他带领的研究小组一直通过正电子断层扫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人脑功能。 1992年,他入选美国医学院院士,4年后又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本文译者: 冯泽君,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主要从事大脑功能相关研究,长期翻译科技类文章,已在《环球科学》杂志上发表多篇译文。

红酒常识

如何准备喝红酒? 红酒平放着储放,软木塞浸泡日久会分解、产生木屑。饮用前一天要直立,让木屑沉淀到瓶底。 注意看,红酒的瓶底向中间凸起,这设计不是为了好拿酒瓶,而是要让木屑沈淀到凹沟。 如何试酒? 先看酒的成色。为了正确观察,把杯子放在白色背景的前方,微微向外倾斜酒杯。注意看是否 有木屑或杂质,同时观察酒的颜色。咖啡色,坏了;紫红色,酒的年纪很轻;暗红,外围带褐黄 色,好酒。再就是闻酒的味道。将杯口整个罩住鼻孔深呼吸。高级的红酒闻起来味道很“厚”, 让人感觉它很浓很复杂,由于鼻子的灵敏度远远超过舌头,因此有时候一杯酒慢慢品了一个 小时,还是感觉香味越来越浓,浓到后来让人有点舍不得喝。闻完了,觉得味道很厚,接著 试饮,浅浅一口,含在口中,用舌尖将酒液推向口腔的四周尽可能让所有味觉细胞都感受一下。 如何倒酒? 高级红酒的酒瓶都有人搜集,因为有的酒标简直就是一幅艺术品。为了避免酒液“流花”酒标, 正确倒酒方法是让酒标的正面朝上此外。年代老的酒(超过8-10年),瓶底一定有木屑,即使 三五年,有的也有木屑。因此倒酒时要小心,除了不可晃动酒瓶,倒到最后,还要留一点在 瓶的肩部。把酒瓶整个倒翻过来试图倒尽最后一滴酒,是不正确的。 如何醒酒? 红酒开瓶以后,看酒的类型、品质,以及成熟程度,先静放15分钟至1个小时,让它与空气 “呼吸”进行化学作用。假如没有耐性,可以直接倒进酒杯(依国际标准,不要超过杯子容量 的三分之一,甚至晃动酒杯,加速酒与空气接触的机率。 晃动酒杯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拿起酒杯向内摇晃,这种方法杯子悬空,要晃动得均匀,得有 点技术;另一种方法,是用食指中指夹住杯脚,整个手掌平贴杯底,将杯底压在桌面如同磨 墨般地旋转,要小力一点,不要让酒洒出杯口。 如何品酒? 昂贵的、好的红酒是艺术品,不要“喝”,而是“品”。每次品之前,先晃动酒杯,再用鼻子 深吸一下,然后浅尝一口,让酒液在口腔保留一段时间,之后才咽下去。 喝红酒的好处 对女士来说,红葡萄酒可以起养颜美容作用。它通过促进新陈代谢、清除氧自由基、营养 皮肤组织,使女士们的皮肤更娇嫩,更具生命活力,更显现出光彩照人的风采。对男士而 言,红葡萄酒可以活血化瘀,祛除疲劳,放松身心,帮助激活免疫神经网络,起到减缓生 殖系统衰老的作用。有资料表明,红葡萄酒还有一定抗癌防癌作用。 红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可以补血、降低血中的胆固醇; 能预防心脏病和高血压。 红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冠心病。 红酒中含有的抗氧化成分,可抗癌、抗衰老及预防血小板凝结成血管阻管。 红酒中含有丰富的酚类化合物,可防止动脉硬化并维持血管的渗透性。 红酒中含有丰富的单宁酸,可预防蛀牙及防止辐射伤害。 饮用红酒对有轻微贫血的女性可养气活血、养颜美容,使皮肤有弹性,并且能使菜肴 中的油质消失,促进胃的消化能力。

Windows7 网络自动断开的困境

Windows7 网络自动断开的困境 Windows7如果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好用,太不好用了。自从电脑升级到Windows7,我就得了网络恐惧症。 整夜下载是不行了,笔记本休眠,网络就断。什么电源管理,网卡电源都设置了,还是不行。 什么狗屁网络和共享中心,不知道怎么删除一个重复项,合并也是不知道Windows说的什么意思。 开始没装驱动,连屏幕明暗都无法调节了。我气的以为笔记本坏了。后来找联想的驱动,才好了。费了一个晚上的时间。 显示和隐藏图标里,一个已经卸载的迅雷图标仍然存在,我把注册表都搜遍了,凡是有迅雷和Thunder,xmp.exe字样的 项全都删除了,还是存在那里。今天又出现无法关机的错误,被我强制关掉电源了。 迅雷这东西,卸载之后,注册表里全是它的垃圾,能不能做东西地道一些啊。我是有洁癖的。 今天突然发现显示和隐藏图标里迅雷不见了。 装好之后反复提醒我要升级到IE8,你当我傻啊,现在IE9都出来了。于是安装了IE9,没办法,除了网银需要,平时 上网从来不用IE。这东西怎么看怎么别扭。 为了下载,最后把Ubuntu11装上了。这个是真好用,不需要操心任何事情。一切都帮你做好。 1)用Windows7自带磁盘管理工具shrink一块磁盘出来,不要格式化,不要做任何动作。 2)下载Ubuntu11,根据你的CPU选择32/64位的Desktop版。准备一个USB盘,4个G足够了。 3)按Ubuntu网站的介绍方式把下载的iso灌到USB盘里。 4)设置bios启动次序为usb优先。 5)关机,插u盘,开机,选择安装。 Ubuntu11可以和windows共存,而且从ubuntu里可以访问windows的文件系统。太方便了。以后windows 坏了也不用担心了,用Ubuntu11就可以恢复里面的文件。

解决弱电箱的电源问题

解决弱电箱的电源问题 今天坛子里一位TX给我发短消息,说他家弱电箱刚好放得下路由器。但弱电箱内无电源,无法同时上网,问我如何处理。 这个问题相当好,极具普遍性,现在的家装,没给弱电箱去电源线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我今天下午也以短消息的方式,给了这位网友一明一暗两个布线建议,但这两个建议都有一点点小小的施工(主要是钻孔),不爽。实际上给弱电箱供电还有第三种方案,有兴趣的朋友请往下看。 方法很简单,一点都不用破坏墙体,只需要在一个电话插座里面接两根线,就能解决弱电箱无电源的问题。简单点说,就是用电话线作为变压器的直流输出线,给路由器供电。 分为以下六步: 1、将路由器的变压器直流输出端头子剪下来放在一边备用。 2、在室内找个电话插座,从面板上取出电话线,并剥开线头子备用。注意最好是网络和电话从一个面板出来那种(商家管这种弱电面板叫做网络+电话). 3、继续第2步中电话插座这面的工作:将变压器的输出线和电话线连接起来。 4、弱电箱那面的工作:将第1步剪下备用的变压器输出头子和弱电箱里的那根电话线连接起来,注意这根线和第3步中的那根电话线是同一根线。 5、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变压器插进强电插座,弱电箱那面将电源头子插进路由器就OK了。此时9V左右的直流电就通过电话线源源不断地送进弱电箱里面的路由器了。注意,电话线里面走的同样是弱电。 6、最后一步,利用网线中的两根线作为电话线,恢复被占用的那个电话插座。 最后给第六步中的利用网线走电话来个注解: 网线中的8根线,百兆上网只用到其中4根(当然千兆网要用到全部8根线,不过个人认为那还有点可望不可及,毕竟目前大多1兆进户),另4根书上说是解决串扰,实际使用,用来走电话线没问题。这里有做综合布线的朋友可能碰到过,现在有些甲方为节约成本,给办公楼布线时,水平布线子系统就是用网线中的另外4根走电话,美其名曰可做“语音数据互换”。实际使用起来确实没问题,这个我有亲身体会。当然家装嘛,自已的房子,网线电话线分开走当然更好,说不准哪天睡一觉起来,网络就变成千兆到桌面了呢?毕竟电话线不贵。

大脑暗能量

时间: 2010-04-02 10:04 来源: 《环球科学》2010年第4期 现已证实,当我们的大脑在休息时——比如坐在椅子上发呆、躺在床上睡觉,或接受了麻醉,各个脑区之间仍在不停地传递信息。这种不间断的信息传递被称作大脑的默认模式,它所消耗的能量是我们拍打苍蝇,或有意识地对其他外在刺激作出反应时所耗能量的20倍。 大脑的默认模式 ● 神经科学家长期认为,当我们休息时,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处于关闭状态。 ● 然而,大脑成像实验表明,大脑内存在一些持续的“背景活动”。 ● 这种默认模式能为人们对未来事件作出反应做好准备。 ● 默认模式相关大脑区域间的神经链接出错,可能导致从阿尔茨海默病到抑郁症的一系列疾病。 撰文 马库斯·E·雷切尔(Marcus E. Raichle) 翻译 冯泽君 你躺在屋外的摇椅上打盹儿,腿上放着一本杂志。突然,一只苍蝇停在胳膊上,你拿起杂志去拍它。在苍蝇停在你身上之后,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在停下来之前 呢?长期以来,神经科学家一直认为,人在休息时,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时的神经活动属于“随机噪声”,就像没收到信号的 电视机显示的雪花状图案。而当苍蝇停在你的胳膊上时,大脑恢复意识,准备执行“拍蝇任务”。但最近的神经成像研究揭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事实:当人们躺着 休息时,大脑并未闲着,很多重要的神经活动仍在进行。 现已证实,当我们的大脑在休息时——比如坐在椅子上发呆、躺在床上睡觉,或接受了麻醉,各个脑区之间仍在不停地传递信息。这种不间断的信息传递被称作大脑 的默认模式,它所消耗的能量是我们拍打苍蝇,或有意识地对其他外在刺激作出反应时所耗能量的20倍。实际上,我们有意识去做的大多数事件,比如吃饭和演讲 等,都是对大脑默认模式下基准神经活动的背离。 理解大脑默认模式的关键,是要找到此前不为人知的大脑系统——默认模式神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在组织神经活动的过程中,默认模式神经网络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现在仍在研究当中,但我们知道,大脑在形成记忆,组织其他各 种需要为未来事件做准备的神经系统时(比如感觉到苍蝇停在胳膊上就下意识地去拍打,这个动作就需要大脑的运动系统随时做好准备),可能就是采用默认模式神 经网络预先设定好的方式。在使脑区行为同步方面,默认模式神经网络可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各个脑区就像赛跑运动员一样,在发令枪打响的那一刹那,都处 于合理的“预备”状态。如果默认模式神经网络确实在为大脑的有意识活动做准备,那么研究这个网络的行为,也许能让科学家找到一些线索,揭示意识体验的本 质。另外,神经科学家还推测,默认模式神经网络遭到破坏,可能会引起精神错乱,以及从阿尔茨海默病到抑郁症的一系列复杂大脑疾病。 寻找暗能量 | “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并非新观点。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记录大脑电活动的波形图)的发明者汉斯·伯格(Hans Berger)就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1929年,他在一系列开创性论文中,根据仪器检测到的不间断脑电波推测,“中枢神经系统始终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 而不仅仅是在人们清醒的时候”。 但伯格关于大脑如何工作的观点一直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甚至在非侵害性成像技术成为神经科学实验室的常规手段后仍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末,正电子断层 扫描技术(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问世,它可以测量大脑中的葡萄糖代谢率、血流量和氧摄取量,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能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水平;1992 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诞生,通过测量大脑耗氧量,它也能帮助科学家实现同样的目的。尽管这些技术都不仅限于测量大脑活动,但大多数实验设计都在无意 间给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大部分脑区平常都很“安静”,直到需要执行某项具体任务时才会活跃起来。 一般来说,在做成像实验时,神经科学家都会想方设法地确定,产生特定知觉或与某种行为相关的是哪些脑区。而找到这些脑区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两种相关状态 下,直接比较大脑活动有何不同。如果研究人员想要知道,哪些脑区对“读单词”这一行为比较重要,他们就会比较在大声读单词 (试验组)和默默地看同一组单词(对照组)时,受试者的大脑成像图有何差异。为了准确找出这种差异,研究人员必须从读单词受试者的大脑成像图上,消除看单 词受试者大脑成像图上的内容。经过处理,成像图上仍显示为活跃状态的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可能就是读单词这一行为所必需的。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的基本活动, 也就是始终存在的“背景”神经活动都会被消除。以这种方式得到的实验结果很容易让人认为,只有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的“开关”才被打开,而在其他时候, 大脑都处于非活跃状态。 人们在休息或发呆时,大脑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过去几年,我们和其他一些研究小组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多项研究都暗示,在这种状态下,大脑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背景活动。 只须对大脑成像图进行肉眼观测,就能找到大脑背景活动存在的证据:无论来自对照组还是试验组,大脑成像图总是显示,多个脑区都处于相当忙碌的状态。由于都 存在背景“噪声”,通过肉眼观察原始图像,我们几乎不可能从两类大脑成像图上找出差别,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只有利用计算机进行精密的图片分析。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消耗能量的上升幅度不会超过基础神经活动的5%。在神经回路中,大部分神经活动都与外部事件无关,这些活动消耗的 能量占大脑总消耗能量的60%~80%。因此我们借鉴天文学家的说法,把这些固定存在的神经活动称为大脑的暗能量——看不见的暗能量占据了宇宙中物质能量 的绝大多数。 我们推测大脑暗能量可能存在的另一个理由是,研究发现只有极少的感官信息能够真正抵达大脑的中枢处理区域。视觉信息从眼睛传向视觉皮层的过程中,信号强度会大幅衰减。 我们周围存在无数信息,每秒约有上百亿比特的信息抵达视网膜,但与之相连的视觉输出神经连接只有100万个,每秒钟视网膜传向大脑的信息只有600万比特,最终能到达视觉皮层的信息只有1万比特。 经过进一步处理,视觉信息才能进入负责产生意识知觉的脑区。令人惊讶的是,最终形成意识知觉的信息每秒钟不足100比特。如果这些是大脑所能利用的全部信息,如此少的信息量显然不大可能形成知觉,因此固定存在的大脑神经活动必定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某种作用。 神经突触的数量也暗示大脑暗能量可能存在。突触是神经元间的连接点。在视觉皮层中,负责传递视觉信息的突触数量还不到全部突触的10%。因此,大部分突触肯定是用于建立视觉皮层内部神经元间的联系。

暗宇宙里的隐秘生活

时间: 2010-12-15 10:58 来源: 《环球科学》2010年第12期 暗物质和暗能量构成的“暗宇宙”,与我们的宇宙交织在一起。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暗宇宙中的暗居民们或许过着跟我们一样丰富精彩的隐秘生活。 ▲暗物质通过引力将宇宙塑造成了一个由星系构成的网络。理论学家现在猜测,暗物质或许还会施加其他作用力。这张图片来源于2005 年的千禧模拟(Millennium Simulation)项目,描绘了一片宽约16 亿光年的宇宙区域中物质的分布状况。 撰文 冯孝仁(Jonathan Feng) 马克·特罗登(Mark Trodden) 翻译 虞骏 两条互不相干的理由让科学家相信,宇宙中充斥着某种未知形式的物质——暗物质。一是恒星、星系和气体云团的运动方式,就好像它们受到了不可见物质引力的牵引。二是放射性衰变之类的过程提出的难题,可以用一些迄今未知的粒子来合理解释。 通常认为暗物质由WIMP粒子构成,这种粒子几乎不与可见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孤僻是它的必要条件。 或者至少可以说,这是常见的假设。暗物质有没有可能实际上拥有丰富精彩的内部生活?努力想弄明白暗物质由什么东西构成的粒子物理学家认为,它们能够通过一大堆作用力发生互动,其中就包括某种我们的眼睛完全不可见的“光”。 1846 年9 月23 日,德国柏林天文台台长约翰·戈特弗里德·伽勒(Johann Gottfried Galle)收到一封信,一封即将改变天文学发展进程的信。寄这封信的是一个法国人,名叫于尔班·勒威耶(Urbain Le Verrier)。他一直在研究天王星(Uranus)的运动,得出了如下结论——天王星的轨迹无法用当时已知的、作用于其上的引力来完全解释。于是勒威 耶提出,必定存在一个当时尚未观测到的天体,它的引力干扰了天王星轨道,而且干扰方式刚好能够解释观测到的异常运动。就在当天晚上,伽勒将望远镜瞄向了勒 威耶指明的方向,发现了太阳系的第八大行星——海王星(Neptune)。历史在现代宇宙学中再度上演——天文学家观测到宇宙中的异常运动,推测存在新的 物质,然后努力去寻找它们。这次扮演天王星角色的是恒星和星系,我们看到它们正以一种不应该有的方式在运动,扮演海王星角色的则是我们推断存在却迄今未能 观测到的东西,现在暂时被称为暗物质(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根据我们看到的那几类异常现象,我们能够搜集到一些与它们有关的基本事实。暗物质似乎是一片不可见粒子的海洋,它们充斥在空间各处,密度 并不均匀;暗能量则均匀分布,就好像与空间本身的结构交织在了一起。科学家还没能再现伽勒当年的壮举——将望远镜指向天空便明确无误地瞥见了未被看到的目 标,但令人心动的线索及暗示,比如粒子探测器里的神秘信号,数量却在不断增长。 尽管海王星是作为暗中影响天王星的一股神秘力量而被发现的,但它本身也是一颗令人着迷的星球。这样的情况会在暗物质和暗能量身上再现吗?尤其是暗物质,科 学家开始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暗物质并非只是为解释可见物质异常运动而发明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宇宙隐藏起来的另一面,内部有着丰富精彩的活动。它或许 由许多种不同的粒子构成,通过自然界中的全新作用力发生相互作用——这样一个完整的宇宙,静悄悄地与我们自己的宇宙交织在了一块。 宇宙隐暗面为解决粒子物理学百年难题而被提出的一种粒子,居然漂亮地解释了宇宙学中的暗物质。 这些想法与科学家一贯沿用的如下假设有所出入,即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宇宙中最不擅长“交际”的东西。自从20 世纪30 年代天文学家首次推断暗物质存在以来,他们就把“不与其他东西相互作用”当成了暗物质的招牌属性。天文观测暗示,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 倍。星系和星系团全都被巨大的暗物质球包裹,天文学家称之为“暗物质晕”(dark matter halo)。如此大量的物质居然能避开直接检测,天文学家据此推论:暗物质必定由几乎不与普通物质互动、当然彼此间也几乎不发生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它们 唯一的作用,就是为发光物质搭建引力“脚手架”。 天文学家认为,暗物质晕在宇宙早期率先形成,然后才把普通物质吸引了进来。普通物质由于拥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互动能力而发展出了错综复杂的结构,毫无生气 的暗物质却依然停留在原始状态。至于暗能量,它唯一的作用似乎就是加速宇宙膨胀,而且现有证据表明,自宇宙诞生以来,暗能量就完全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 推动人们对“暗物质可能会更有生气”产生预期的,与其说是天文学研究,倒不如说是对原子内部运作机制和亚原子粒子微观世界的细致探索。粒子物理学家有这样 一个传统:能够在已知物质的行为当中看出未知物质形式的蛛丝马迹。他们的证据提供了完全独立于宇宙中异常运动的另一条线索。对于暗物质而言,这条思路最早 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放射性β 衰变的发现。为了解释放射性β 衰变这种现象,当时的意大利理论学家恩里科· 费米(Enrico Fermi) 假定,自然界中存在一种新的作用力和一类新的作用力传递粒子,是它们导致了原子核的衰变。新的作用力类似于电磁力(electromagnetism), 新的粒子则类似于光子(photon)—— 不过有一点不同,而且至关重要。光子没有质量,因而运动能力超强,费米却主张这些新粒子必须很重。它们的质量会限制它们的活动范围,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这 种作用力能够导致原子核分裂,却无法在其他情况下被人察觉。为了能够再现出观测到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half-life),这些新粒子必须相当重 ——大约是质子质量的100 倍,换算成粒子物理学里的标准单位,就是大约100 GeV(十亿电子伏特)。这种新的作用力现在被称为弱核力(weak nuclear force),假想中的弱核力传递粒子则是W 粒子和Z 粒子,已经在20 世纪80 年代被人发现。它们本身并不是暗物质,但它们的性质暗示了暗物质的存在。按照粒子物理学家的经验来推测,它们不应该有这么重才对。这么大的质量暗示,有东 西在对它们施加影响——新的粒子导致它们承担了更多的质量,就好像一位朋友老是诱惑你再多吃一块蛋糕一样。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寻找这些粒子,它们的质量应该跟W 粒子和Z 粒子的质量相当。事实上,物理学家认为排着队等待被发现的粒子或许多达好几十种——按照所谓的超对称(supersymmetry)原理,每种已知粒子都 有一种未知粒子与它对应。在这些假想的粒子当中,有一大类被统称为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WIMP)。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些粒子只通过弱核力发生相互作用。由于跟主宰着日常世界的电磁力完全“绝缘”,这些粒子根本是 看不见的,也几乎不会对普通粒子产生任何直接的影响。因此,它们成了宇宙中暗物质的完美候选者。

宽带互联网接入市场的我们需要警惕垄断

最近互联网很热闹,不过在相关部门的干预下,大有偃旗息鼓之势,不过对于我们这些互联网的参与者而言,其实偃旗息鼓也许危害更大,明着不干了,肯定就会暗着干,而且事情到现在也没有说清楚,摆明了要让大家继续不明真相下去。 说到暗着干的事情,最近我们同事很郁闷,每次打开我们首页都会冒出一个弹窗,公司的领导同事们都责怪我们,以为是我们广告部门做的,结果打听了半天才知道,是我们的办公宽带接入商干的,其实这也不是新闻,不知道有使用电信宽带的朋友发现没有,电信总爱在你打开浏览器看网站的时候,在右下角弹出一个小窗口,我就真的纳闷了,我并没有购买你的广告服务,电信凭什么就可以硬塞给我们呢? 问题是,现在我们没得选择,公司倒是选择了铁通的宽带,我父母家也在使用长城的宽带,问题是一样的带宽,速度却要明显慢很多。 前段时间,在3Q大战正酣的时候,一个名为“中国宽带互联网反垄断”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个会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们的宽带接入费用居高不下,为什么那些价格低廉的服务商却无法满足速度的要求? 据统计,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中,60%的宽带接入用户、65%的内容资源、62%的国际出口带宽都集中在中国电信,网间互联总流量中有83%流经中国电信网络;中国联通的宽带接入用户、内容资源、国际出口带宽(33%)大约是中国电信的一半;其他运营商的宽带接入用户、内容资源、国际出口带宽的总和不足10%。 换句话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基本上已经完全掌握了宽带接入市场。 不禁想起了中石化和中石油,敢于在每日盈利上亿的情况下依然叫穷,依然不顾人民反对推动价格上涨,不就是因为在能源领域的绝对垄断吗?而3Q大战也基本基于一样的道理,没有垄断的地位,谁敢作出类似的逼迫用户的行为? 不过中电信和中联通垄断也就罢了,居然还搞出了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倒挂的怪事来,所谓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倒挂,指的是卖给大流量的带宽使用者的价格,居然高出卖给小流量的使用者的价格,就像是你买一盒烟20,买一条却要500,这不是咄咄怪事? 来看中电信和中联通近期搞的宽带接入的清理行为,在这项清理工作中,他们对用户执行了三种价格,针对自己的竞争对手,结算价格一般都高达100万元/G/月以上。针对增值服务商的结算价格则一般只有10万-30万元/G/月,。针对内容服务商的结算价格则更低,只有3-10万元。 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价格政策?事情明摆着,就是把原先在自己竞争对手那里购买带宽的终端客户,用这样的价格优势全部变成自己的终端客户,而最终实现彻底打死小的运营商,自己独大的目的。 由于中电信和中联通合起来占了我们总的出口带宽的95%,其他运营商只能从他们手里购买,完全没有竞价权利,只要上述的价格政策一实施,就意味着好不容易在宽带接入市场弄起来的市场竞争格局立刻土崩。 而如果宽带接入市场真的完全落入中电信和中联通的手中(顺带说一句,在宽带接入市场,中联通和中电信在南北分拆之前原本就是一家),那么类似于油价这样的事情恐怕就是常事了,最后伤害的不仅仅是我们数亿网民的利益,更要伤害我们看上去欣欣向荣的互联网市场。 不能不说,中电信和中联通搞的这个价格倒挂比前段时间炒得火热的3Q大战,技术含量高很多,不露声色,也没做什么艰难的决定,就可以把对手直接杀死,而且用户由于在早期得到了实惠,说不定还会感恩戴德,实在是高。从八月执行以来,铁通的带宽出口已经中断41Gbps,占铁通所有带宽的近20%。仅广东铁通就爆发了37477件用户投诉,38443用户拒绝缴费,并已有28210用户面临退网。 其实中电信并不担心类似于长城这样的小的运营商,他担心的应该是广电,在这种最基础的运营服务上,只有同为国家队出身,而且手握内容审核权利的广电,才能对中电信造成威胁,因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规划的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到2015年建设规模化的覆盖全国的运营网络,单用户实际接入速率将达到100M,将严重威胁到中电信的霸主地位。 但是不管中电信搞的这种价格倒挂的目的是什么,利用自己垄断地位采用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打击弱小对手,从而实现自己更进一步的垄断,都是明摆着的事情,而国家一直对国家队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采取的纵容政策,在不少领域都开始出现问题。 宽带互联网接入市场,关系到我们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国家应该早日进行强有力的监管,而不是放任这种垄断格局进一步深化,否则,什么三网融合,什么物联网,都将成为水中月镜中花,而且垄断市场带来的服务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都将严重阻挠我们市场的正常发展。 破除宽带互联网接入市场的垄断,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