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转]暗时间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 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 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 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 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 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 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 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 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 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 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 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 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 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 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完全进入 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 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思维体力)。《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很有代表性。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 打扰。工作之后的状况就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 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 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 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D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记得很久以前TopLanguage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地讨论“马桶时间”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书柜。(估计很多同学心有戚戚焉吧:D) http://mindhacks.cn/2009/12/20/dark-time/

又让64位给捉弄了一回

又让64位给捉弄了一回 昨天把一个 vc6 下的程序移植到 vc2005 里,用了一上午时间总算是把环境配置,语法不兼容的问题都抹平了。编译通过,调试运行基本正常。然而,直接双击运行,就崩溃掉了。。 通过调用堆栈知道问题出在网络代码方面,最后确定到函数 GetAdaptersInfo 上。 DWORD GetAdaptersInfo( PIP_ADAPTER_INFO pAdapterInfo, PULONG pOutBufLen ); typedef struct _IP_ADAPTER_INFO { struct _IP_ADAPTER_INFO* Next; DWORD ComboIndex; char AdapterName[MAX_ADAPTER_NAME_LENGTH + 4]; char Description[MAX_ADAPTER_DESCRIPTION_LENGTH + 4]; UINT AddressLength; BYTE Address[MAX_ADAPTER_ADDRESS_LENGTH]; DWORD Index; UINT Type; UINT DhcpEnabled; PIP_ADDR_STRING CurrentIpAddress; IP_ADDR_STRING IpAddressList; IP_ADDR_STRING GatewayList; IP_ADDR_STRING DhcpServer; BOOL HaveWins; IP_ADDR_STRING PrimaryWinsServer; IP_ADDR_STRING SecondaryWinsServer; time_t LeaseObtained; time_t LeaseExpires; } IP_ADAPTER_INFO, *PIP_ADAPTER_INFO; 在 vc6 下 time_t 是 32 位的,而 vc2005 里默认是 64 位的。

电影版本名词解析 (CAM,TS,TC,DVDSCR,DVDRIP,HR-HDTV)

1.CAM(枪 版)——珍爱生命,远离枪版 CAM通常是用数码摄像机从电影院盗录。有时会使用小三角架,但大多数时候不可能使用,所以摄像机会抖动。因此我们看到画面通常偏暗人物常常会失真,下方 的字幕时常会出现倾斜。 由于声音是从摄像机自带的话筒录制,所以经常会录到观众的笑声等声音。因为这些因素,图象和声音质量通常都很差。 举例说明:Journey.To.The.Center.Of.The.Earth.CAM.XViD-CAMERA(地心游记3D枪版) 2.TS——只比枪版好一点 TS与CAM版的标准是相同的。 但它使用的是外置音源(一般是影院座椅上为听力不好的人设的耳机孔)这个音源不能保证是好的音源,因为受到很多背景噪音的干扰。TS是在空的影院或是用专 业摄像机在投影室录制,所以图象质量可能比CAM好。但画面的起伏很大。常出现的有一般TS版和经过修复清晰TS版。 举例说明:Iron.Man.PROPER.TS.XviD-iLG(钢铁侠TS版) 3.TC——基本也可以忽略 TC使用电视电影机从胶片直接数字拷贝。画面质量还不错,但亮度不足,有些昏暗。很多时候制作TC使用的音源来自TS,因此音质很差,但画面质量远好过 TS。如果不是太讲究的话TC版还是不错的选择。 举例说明:Madagascar.2005.TC.XviD.AC3.avi(马达加斯加TC版) 4.DVDSCR——最差也要看这个 预览版的或者是测试版的DVD,非正式出版的版本。从预览版 DVD 中获取,通过mpeg-4技术进行高质量压缩的视频格式。能比DVDRip早发布,但画质稍差。(经常有一些不在黑边里在屏幕下方滚动的消息,包含版权和 反盗版电话号码 ,会影响观看。)如果没有严格的划分它的画质应与TC版差不多。 举例说明:Quantum.of.Solace.REPACK.DVDSCR.XviD-COALiTiON.avi(007大破量子危机DVDSCR 版) 5.DVDRIP——比较理想的版本 DVDRIP是从最终版的DVD转制。质量应该是最好的。将DVD的视频、音频、字幕剥离出来,再经过压缩或者其他处理,然后重新合成成多媒体文件。一般 来说,DVDrip由影音文件(后缀为avi)和字幕文件组成。 举例说明:Pineapple.Express.2008.DVDRip.XviD-ARROW.avi(菠萝快车DVDRip版) 6.HR-HDTV——不错的选择 HR-HDTV是用DivX/XviD/x264等MPEG4压缩技术对HDTV的视频图像进行高质量压缩,然后将视频、音频部分封装成一个.avi 或.mkv文件,最后再加上外挂的字幕文件而形成的视频格式。 画面清晰度更高。 7.HDRIP——BD之下,万人之上 HDRIP=HD-DVD Rip,即HD-DVD高清转制,效果好于一般的高清转制。 举例说明:[email protected](星尘HDrip版) 8.BDRIP——高清之下,普通清晰度的王者 BDrip = Blue-ray Disc Rip,即蓝光高清转制,效果比HDRIP还要好。 举例说明:Awake.2007.BDRip.X264-TLF.mkv(夺命手术BDrip版) 9.R5——心急的您可以看这个 R5一般大都是俄罗斯5区版,由于北美大片在俄罗斯发行的语种经常配音为俄罗斯语,因此网络上会出现采用R5的视频+枪版TS的英语原声音频=合成版本 (所以音效差),当然,也经常有未配音过音效好的R5,遇到合成版本,在发布时会特别注明音效。 举例说明:Get.Smart.R5.LINE.XViD-mVs.avi(糊涂侦探R5版) 10.AVI——廉颇老矣 AVI英文全称为Audio Video Interleaved,即音频视频交错格式。是将语音和影像同步组合在一起的文件格式。它对视频文件采用了一种有损压缩方式,但压缩比较高,因此尽管面 面质量不是太好,但其应用范围仍然非常广泛。(就目前来看,随着观众对电影品质要求的提升,AVI格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举例说明:Breaking.News.2004.DVDRip.XViD-TLF.avi(大事件avi格式版本) 11.MKV——后起之秀 一种后缀为MKV的视频文件频频出现在网络上,它可在一个文件中集成多条不同类型的音轨和字幕轨,而且其视频编码的自由度也非常大,可以是常见的 DivX、XviD、3IVX,甚至可以是RealVideo、QuickTime、WMV这类流式视频。实际上,它是一种全称为Matroska的新型 多媒体封装格式,这种先进的、开放的封装格式已经给我们展示非常好的应用前景,甚至有人把它看成是AVI的替代者! 举例说明:Children.Of.Man.2006.BDRE.1080p.x264.AC3-SiLUHD.mkv(人类之子MKV封装版本) 12.MOV——高清预告片首选 MOV即QuickTime影片格式,它是Apple公司开发的一种音频、视频文件格式,用于存储常用数字媒体类型,如音频和视频。当选择 QuickTime (*.mov)作为“保存类型”时,动画将保存为 .mov 文件。 现在MOV格式常常被用来制作高清电影预告片,可以达到1080P的所谓全高清标准。 举例说明:terminatorsalvation-tlr1_h1080p.mov(终结者4高清预告片) 13.XviD——常见标准 最常用的MPEG-4视频压缩编码格式,我们下载的很多电影基于这种编码。 举例说明:Connected.2008.DVDRip.XviD-BiEN.avi(保持通话,xvid编码)

你浪费过多少“暗时间”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思维体力)。《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很有代表性。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工作之后的状况就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D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记得很久以前TopLanguage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地讨论“马桶时间”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书柜。

绝对值得收藏的,关于癌症的文章

绝对值得收藏的,关于癌症的文章 http://anforen.5d6d.com/ 研究表明: ① 癌症不能在弱碱性的人体中形成; ② 癌症只能在酸性身体中形成; ③ 如果你有癌症,说明身体是酸性的; ④ 癌症只能在一个酸性的身体扩展; ⑤ 如果你的身体变弱碱性,癌症不能扩展; ⑥ 如果你能平衡你的身体PH值,让你的身体转变成弱碱性,不管你得的是什么癌症都有转变和被治好; ⑦ 不管你的情况多么糟糕,哪怕只能活6个月,如果你能转变你的身体PH值到弱碱性,你的癌症就不会扩展,就会好; ⑧ 不用担心你的家族中你的妈妈、爸爸或任何人有癌症,只要你的身体是弱碱性的,你不会得,如果你已经有了,它将会转变; ⑨癌症都是酸性体液中生存的,没别的。如果你的身体是酸的,你就会得癌症。如果是弱碱的,你就不会得癌症。如果你已有了癌症,只要你能调整你身体的PH值到弱碱性,癌症就会离你而去。 预防癌症的秘诀十分简单,就是常吃碱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因为酸化的体液环境,是正常细胞癌变的肥沃土壤,调整体液酸碱平衡,是预防癌症的有效途径。 A)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B)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C)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D)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E)生活要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癌症。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 F)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酸性体质是人体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结果 ★常见食物的酸硷性: ⊙强酸性:蛋黄、乳酪、白糖、西点、柿子、乌鱼子、柴鱼等。 ⊙中酸性:火腿、鸡肉、鲔鱼、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奶油、马肉等。 ⊙弱酸性:白米、花生、啤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蚬)、章鱼、泥鳅等。 ⊙弱硷性:红豆、萝葡、苹果、甘蓝菜、洋葱、豆腐等。 ⊙中硷性:萝葡乾、大豆、胡萝葡、番茄、香蕉、橘子、香瓜、草莓、蛋白、梅乾、柠檬、菠菜等。 ⊙强硷性: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天然绿藻类 海带可以说是硷性食物之王,多吃海带能有效调整酸性体质。所以平时常感到劳累、疲乏、浑身酸痛的话,不妨多吃海带。 此外,人们常说喝茶能解乏,除了茶叶中的兴奋成分外,茶硷能「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也有缓解疲乏的作用。 再有素食是最好的方法,只要坚持素食一段时间,身体自然就会变成碱性体质。 ◆哪些人的身体容易「发酸」: ⊙熬夜一族…晚上1:00以後不睡觉,人体的代谢作用会转由内分泌燃烧,用内分泌燃烧产生的毒素会很多,会使体质变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机率会比抽烟或喝酒的人都来得高。所以每天尽量在晚上12:00以前睡觉,不要常熬夜,若非要熬夜,一星期以一次为限!熬夜时不要吃肉,尽量吃碳水化合物,这样隔天才不会很累,可把伤害减至最低。 ⊙宵夜一族…凡是晚上8:00以後再进食就可称作宵夜。吃宵夜隔天易疲倦、爬不起床,肝也会受损,因为睡觉时,人体各器官活动力降低,处於休息状态,这时让食物留在肠子里会变酸、发酵,易产生毒素、伤害身体。 ⊙早餐的「逃兵」…一天三餐中,早餐最重要,但许多人不吃早餐,一早空著肚子,体内没有动力,会自动使用甲状腺、副甲状腺、下脑垂体等腺体,如此易造成腺体亢进、体质变酸,长期下来易导致各种慢性病。 ⊙「精食」一族…少运动且整天坐在办公室的上班族最容易犯这种错误,因为吃得少,又刻意选择很精致的食物、少吃粗粮,这类人的肠子老化得特别快,肝功能也会变差,排便是黑色的而且常会便秘。因为精致食物缺乏纤维素,会导致肠子功能变差,甚至萎缩,你所吃的食物变成了毒素,使你体质变酸,慢性病也开始了。 癌症让许多人觉得恐怖,但并非完全不能从它的魔爪下逃离。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近日刊出美国癌症协会专家总结出的“男人和女人最容易忽视的癌症症状”,提醒大家要抓住癌症的蛛丝马迹。因为有调查显示,与较晚期病人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只有10%—30%相比,早期癌症病人正规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能高达70%—95%。 这些前兆中,男人和女人各自应注意的分别为两个,都应该注意的共有13个: 男人应该注意的: 1.睾丸变化。睾丸癌多发年龄段为20—39岁。美国癌症协会建议,男性每月应自我检查睾丸情况,包括睾丸大小变化、出现明显的肿大或缩小、阴囊内出现包块、阴囊坠痛感等,有问题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感到阴囊坠胀,感觉里面像是放了一个煤球,并持续一周以上,要马上找医生诊断。这是睾丸癌最典型的前兆,需要进行血液检测和阴囊超声检测。 2.小便问题。随着年龄增加,男性小便问题日渐普遍,尿频、尿急或尿不净较常见。如果症状加重,特别是小便有强烈的紧迫感,应警惕前列腺癌。通常应做直肠指检,医生会告诉你是否前列腺肥大,它是前列腺癌的主要症状。 女人应该注意的: 1.腹胀。很多女性认为腹胀极为常见,不必大惊小怪。但是,这可能是卵巢癌的症状。天津市肿瘤医院肿瘤预防医学中心主任刘俊田介绍,腹部持续肿胀、有压迫感及疼痛、肠胃不适,出现进食困难或极易有饱腹感,持续数周,都可能是卵巢癌的征兆。 2.不规律出血。美国肿瘤学家戴利博士表示,月经周期之间的阴道异常出血及大小便出血很容易被女性忽视。它们很可能是妇科常见癌症———子宫内膜癌的一大征兆,有至少3/4的女性有此征兆后,被检查出患上子宫内膜癌。而大便出血则可能是结肠癌的征兆。 男女都应该注意的: 1.乳房硬块。乳腺癌不是女人的专利,男女都应该积极预防。女性如果发现乳房皮肤发红、有肿块,就要分外当心。“尤其是乳房出现皮疹,并且持续数周不退,必须去检查。”肿瘤学家汉娜?林登博士说。此外,她指出,非哺乳期的女性,乳头凹陷,并且常常流出液体,也是不好的信号。对于男性来说,如果乳房皮肤起皱、乳头收缩或不对称、乳头大小和形状改变、乳房红肿、出现硬块等,都是乳头发炎的表现,也是乳癌的症状。刘俊田进一步解释,这种乳房肿块一般不疼,但会逐渐变大。 2.疼痛。美国癌症协会表示,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疼痛会增多。但是身体某部位莫名出现疼痛并持续一周以上时,应尽快查明原因,因为无缘无故的疼痛可能是癌症征兆。比如,长期腹痛是大肠癌的症状,胸部疼痛可能是肺癌引起的,骨头酸痛则可能是癌症转移的症状。刘俊田指出,胰腺癌会表现在上腹区,如脐周或右上腹出现顽固性钝痛或绞痛,可阵发,也可呈持续性,通常会逐渐加重,向腰背部放射。 3.淋巴结变化。林登博士表示,不管身体哪个部位,尤其是腋窝或颈脖出现淋巴结肿大,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1个月,则很可能是乳癌或脑癌的症状。 4.发烧。发烧一般由流感、肺炎或其他炎症所导致,然而,不明原因的发烧就可能是危险征兆了。美国癌症协会表示,癌症扩散至身体其他器官时,通常会导致发烧。淋巴瘤、白血病等血癌也有发烧症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主任徐志坚补充,淋巴瘤在早中期会表现为持续低热,体温在38摄氏度左右,当合并感染时则可能高烧。必要检查包括:X光胸透、CT扫描、核磁共振检查等。 5.体重莫名降低。不用费劲就能减肥的确令人高兴,但是如果一个月内既没增加运动量,又没减少饮食,体重却莫名其妙下降10%,那就应该及时就医。体重急剧下降、厌食、反复腹泻和便秘是最常见的肺癌、胃癌、肾癌及大肠癌症状,对女性而言也可能是甲亢。 6.持续腹痛且伴抑郁。美国癌症协会官员莱昂纳多?李奇顿菲尔德博士表示,如果腹部持续疼痛且伴有抑郁症状,极可能得了胰腺癌。因为专家发现,抑郁与胰腺癌关系极大。其他症状还包括:黄疸或大便呈反常的灰色。 7.疲劳。一般来说,感觉疲劳,是癌症已有所发展的征兆,但对于白血病、肠癌和胃癌来说,可能发病初期就会感到疲劳。癌症的疲劳和普通疲劳有什么区别呢?美国癌症协会专家表示,普通疲劳休息一下就会消失,而癌症的疲劳不论怎么休息,都会觉得很难改善。 8.咳嗽不止。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院拉尼特?米歇里博士表示,如果莫名其妙的咳嗽持续不断,超过3—4周,就应该及时看医生,有可能是肺癌或喉癌的征兆。 9.吞咽困难。李奇顿菲尔德博士表示,长期的吞咽困难,可能是喉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征兆,应该尽早接受X光胸透或胃镜检查。所谓吞咽困难,刘俊田介绍,一般指进食时出现胸骨后疼痛、食管内有异物感,有人即使不进食,也会感到食管壁像有菜叶、碎片或米粒样物贴附,吞咽下食物后会感到食物下行缓慢,甚至停留在食管内。 10.皮肤变化。美国费城福克斯蔡斯癌症研究中心肿瘤学家玛丽?戴利博士提醒,皮肤突然出现包块或者色素沉着,并且变化明显,都可能是皮肤癌的征兆。观察几周后就应该立即就医。另外,无论年老年轻,一旦皮肤突然出血或者出现异常剥落,也应该去看医生。 11.异常出血。米歇里博士表示,便血除了痔疮外,很可能是肠癌的症状,必要时应该接受结肠镜肠癌筛查。北京同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陈山也提醒,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除女性经期之外,如出现无痛尿血或排尿困难,应警惕膀胱癌或肾癌。肠癌除了便血以外,如果肿瘤生长在靠近肛门处,还可能出现大便变细、次数增多等症状,甚至引起大便困难。 12.口腔变化。美国癌症协会指出,吸烟者要特别注意口腔及舌头上出现的白色斑块,这可能是口腔癌的前兆———黏膜白斑病。 13.消化不良。男性(尤其是老年男性)以及女性(孕期除外)长时间不明原因持续消化不良,可能是食道癌、喉癌、胃癌的症状。 此“马铃薯生汁疗法”搜集于《健康杂志》,《佛说疗治病经》转载介绍,被称为“真正成为起死回生的魔杖”。 开始为日本禅宗僧侣~富泽知芳师提供,由冀公孙建永搜集整理,据介绍对治疗癌症有特效,有些人喝不了可加蜂蜜或半个苹果。重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每一个看到此偏方的好心人应大力宣传,造福广大民众。 喝马铃薯生汁治好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可以控制癌细胞蔓延—— “进入今年有好几十名癌症患者实行这种疗法,而且有很多患者逐渐康复,甚至有些人已经感到必死无疑了,但后来因此得救,纷纷来电告知他们内心的无限喜悦。” 提倡马铃薯生汁疗法的禅宗僧侣——富泽知芳师在自家接到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癌症患者的热烈回响,所以再度刊出,马铃薯生汁疗法的临床试验例子。 将生的马铃薯擦碎,每日持续喝其汁一至二杯。马铃薯生汁疗法不仅可以治癌,也治好了很多人肝脏病、糖尿病、胃溃疡、肾病、心脏病、高血压、腰痛和肩膀痛等病。还有各式各样其它疾病治愈的患者也陆续出现。如果是正被慢性病所苦的人,请务必尝试。 没有任何副作用,可以立刻实行,长期使用—— 富泽师有一本著作《健康道——癌症并不可怕》,他说过以下一段话:

学会利用暗时间—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思维体力)。《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很有代表性。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工作之后的状况就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D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记得很久以前TopLanguage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地讨论“马桶时间”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书柜。(估计很多同学心有戚戚焉吧)

关于人像修饰与磨皮

先来说一下这个片子的处理思路步骤: 首先,用”污点修复画笔”就是长的象创可贴的那个工具,将MM脸上的斑点去除,这个很容易,只要在上面轻轻一点既可 经过分析发现原片的面部偏暗,用曲线将面部调亮,我想这一步不需细说 之后进入到皮肤的处理环节。 关于皮肤的处理,我想在此处多说几句,在这之前,我对皮肤的处理基本依赖于工具,(既neat image)这个软件非常好用,关于这个软件的使用 方法,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教程有很多,既可单独用,也可以做为photosop 插件来使用;使用非常便利,当然,我现在也还会经常使用它,它可以迅速 的处理面部的光泽,噪点,与斑痕。缺点就是磨的皮肤太假,太过于光滑,会失去细节.调整透明度又不会让皮肤看起来那么自然; 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突然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教程,就是制作皮肤. 方法是这样的:在整个皮肤上挑选一块最为理想的地方,选中—定义图案—新建文件—填充;OK,到此完成第一步,这时我们会发现填充的边缘极不 协调,如下图: 这时候我们需用利用印章,将那些接缝整理均匀,关于印章的使用,如果还不太明白的,请去百度里查找,做人不要太懒哟~~~~~ 调整完之后,再去新建一个跟原图大小一样的新图,用调整好的图定义图案,再次进行填充,一般到这步我们需要再一次进行皮肤填充的接缝调整. 调整完成之后,存成PSD格式(注意,一定要存成PSD格式) 回到原图,将底图复制一层,选择滤镜—-纹理—纹理化,看右侧,在选择纹理类型的框框右侧有一个小三角,点开它,出现一个”载入纹理”,点中 之后,找到刚才我们存的PSD文件,OK,确定之后,我们看看效果~~~~~~没效果???嗯,我开始也是这样的,那就多尝试吧!!!居里夫人说:业精于勤, 荒于嬉,不想动脑子的孩子不是好丈夫,再聪明的牛顿也得挨苹果砸~~~~~~~ ***蒙板的使用*** 处理完以上步骤请留意看一下,除皮肤以外的地方是否也被填充了纹理?如果是,那么使用蒙板吧,将不需要的擦除…..(怎么擦除??问强大的百度) 关于蒙板的使用,接下来我们会在另一处用到 | | ***瘦脸*** 说到瘦脸,有人就想到了液化,OK,你很聪明,没错就是液化;但我要说的是,液化怎么来液??请留意一下你的液化窗口,左侧是不是还有很多选项??? 好了,首先,先选用那个铅笔吧,把你不需要液化的地方,好好的摭盖起来.这样能保证你液出来的不是一个鬼. 然后,选择”褶皱工具”(S) 不要再只会用那个向前推的傻手指了;沿着肌肉的走势将边缘向内收缩.直到变成满意的脸形.这时是不是发现脸的边缘 看上去极不舒服?没关系,点击确定,跳出液化窗口,用”多边型套锁”设置好羽化值,向脸边缘的下缘选中,之后用印章在附近区域选择合适的皮肤 在选区内填充.这样可以保证边缘的真实区分; ***套锁与曲线的配合*** 上面几步完成之后,我们该来完成面部的光影对比了,如何让鼻子看起来更挺?如何让眼睛看起来更亮?如何让脸看上去更立体?? 其实说白了,影像的成立,无非就是光影的结合,光与影形成的透视,使用套锁与曲线的配合,人工的修饰光影透视,可以让脸看上去更加立体; 步骤: 1,高光:设置羽化值,选取鼻梁部,鼻尖部,面部三角区,额部T形区,之后利用曲线调亮 2,明暗结合部:方法同上,部位:鼻侧,眼窝,眼线,发际线等; 3,加暗:如眼线,眉毛,脖子上的不同明暗光区,下颌的结合区鼻下等; 4,调整眼睛与眼神,选中眼球,曲线调亮,选中瞳,调暗,选中高光,如眼神光,唇反光,调亮 最后:上妆. 其实关于上妆,我也没太搞明白,化妆实际还是女人擅长一些,估且按自己的想法糊乱涂抹一下吧,不过方法可以说一下 唇彩:上唇彩的方法是这样的:首先,选中唇形,新建一层,添加杂色,调整色彩,叠加,再调整透明度,之后用画笔点上星芒,OK 眼影:方法同上,最后用曲线稍做调整. 大体思路如上,我这里的网络不太好,估计一会儿就断了,先发这么多吧> 另外提醒大家一下,请不要把图片转出去,我为大家分享了我的算是小小的经验吧,希望你们也能尊重我的劳动,也尊重你们自己,多谢了. 我的QQ:1005099,如有不太清楚的,可以加我.但这几天我都不在线,过几天吧,过几天我回去,网络状况好了,一并回答…… 愿佛祖,上帝,观音菩萨,太上老君和居里夫人都能保佑你有收获

如何利用“暗时间”

在我没有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有几个困惑: 如何用一个词来表示什么叫空闲时间?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公平吗?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同事把很多事做得非常优秀? 我已经知道专注的力量,那在很多事情之间进行切换,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如何避免诱惑,训练集中注意力,提高抗干扰能力? 来自:刘未鹏 | Mind Hacks(这家伙,惜字如金,常常几个月才写篇博文,却精妙绝伦) 原文:暗时间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 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 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 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 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 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 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 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 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 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粒子物理教授,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 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 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 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 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 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完全进入 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 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思维体力)。《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很有代表性。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 打扰。工作之后的状况就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 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 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 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D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记得很久以前TopLanguage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地讨论“马桶时间”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书柜。(估计很多同学心有戚戚焉吧:D) 原文地址: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1548.html

Android电源管理

Android电源管理 一、 相关概念 1. 出于节电的需要,一般应用在用户一段时间无操作的情况下屏幕变暗,然后进后休眠状态 2. 用户只能在”设置->声音和显示”中设置所有应用默认的屏幕亮度和进行待机的时间 3. 电源管理的实现分内核应用两部分,通过下面介绍的接口,我们可以设置应用程序的电源管理,以控制与其休眠相关的状态(是否需要进入休眠,调整cpu频率,键盘灯的开关,屏幕的亮暗等) 二、 设置电源管理常用的几种状态 PARTIAL_WAKE_LOCK 屏幕关,键盘灯关,不休眠 SCREEN_MID_WAKE_LOCK 屏幕灰,键盘灯关,不休眠 SCREEN_BRIGHT_WEEK_LOCK 屏幕亮,键盘灯关,不休眠 FULL_WAKE_LOCK 屏幕亮,键盘灯亮,不休眠 三、 使用电源管理注意事项 1. 可在onCreate时设置该界面的电源管理,在onDestroy时取消设置 2. 可在onResume时设置该界面的电源管理,在onPause时取消设置 3. 注意设置是以Activity为单位,不是以应用为单位 4. 注意在AndroidManifest.xml中声明该应用有设置电源管理的权限 5. 注意加锁解锁要成对出现 6. 注意多个用途最好用多个锁,不要一锁多用,以免出错 7. 注意对运行在后台和异常时对锁的处理 8. 注意在网络连接或传输时最好加锁,以免传输被中断 9. 注意加锁以保证程序逻辑 四、 代码举例 1. 源码修改 1) 引入电源管理包,以使用相关类 import android.os.PowerManager; 2) 类中加入变量 PowerManager.WakeLock mWakeLock; 3) 修改onCreat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PowerManager pm = (PowerManager) getSystemService(Context.POWER_SERVICE); mWakeLock = pm.newWakeLock(PowerManager.SCREEN_BRIGHT_WAKE_LOCK, “XYTEST”); mWakeLock.acquire(); }

【转】谷歌暗藏实时搜索:修改URL参数即可实现

谷歌暗藏实时搜索:修改URL参数即可实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4日 10:33 新浪科技 导语:国外科技博客今天撰文称,只需在谷歌搜索URL中加入不同的参数,即可对网络过去1分钟、甚至1秒钟的内容进行搜索。 在谷歌于5月份推出的“搜索选项”中,有一个根据时间来限制搜索结果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默认的“任何时间”、“去年”、“上周”、“最近”或者“过去24小时”进行搜索,但是,这仍与“实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谷歌没法提供过去1分钟甚至1秒钟内的搜索。但有一个小窍门,可以通过在搜索URL中加入参数,缩短该时间值。 搜索过去24小时内关于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内容 例如,搜索过去24小时内关于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内容: http://www.google.com/search?q=barack%20obama&hl=en&output=search&tbs=qdr:d&tbo=1 请注意其中的参数“qdr:d”,其中的“qdr”是“Query Date Range”(搜索时间范围)的首字母缩写,因此我们将参数改为“qdr:n”尝试对过去一分钟的内容进行搜索,对过去一秒钟内的内容进行搜索则改为“qdr:s”。即: 过去一分钟的检索结果 过去一分钟: http://www.google.com/search?q=barack%20obama&hl=en&output=search&tbs=qdr:n&tbo=1 过去一秒钟的检索结果,因时间太短,搜索结果为零 过去一秒钟: http://www.google.com/search?q=barack%20obama&hl=en&output=search&tbs=qdr:s&tbo=1 过去一秒钟内没有搜索到任何内容。这并不奇怪,因为时间值太小了,只有1秒钟。 此外,还可以对过去一小时内的内容进行搜索: http://www.google.com/search?q=omgili&hl=en&tbo=1&tbs=qdr:h 或者对过去10分钟的内容进行搜索: http://www.google.com/search?q=barack%20obama&hl=en&output=search&tbs=qdr:n10&tbo=1 或者对过去30秒的内容进行搜索: http://www.google.com/search?q=barack%20obama&hl=en&output=search&tbs=qdr:s30&tbo=1 其实,只需在时间参数(h代表小时,n代表分钟,s代表秒)后加入数字即可,例如,“qdr:n10”即可返回过去10分钟内的搜索结果。(肖恩)